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正文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以“宁可‘错’一点儿”,而不管是否“蒙蔽读者”的“愚民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俨然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种“意气用事”的翻译思想。
  
  鲁迅所说的“直译”“硬译”,是希望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忠实原文。“忠实原文”,不是说可以毫无原则地抛弃“易懂”和“通顺”,甚至胡译、死译一通。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和研究鲁迅的翻译作品,就不难发现鲁迅在倡导“直译”的同时,在他的译作中却有很多“意译”的表达方式,他的这些“意译”实际上是非常忠实原文的,他的翻译水平也是很高的。大家知道,《死魂灵》是代表鲁迅翻译最高成就的作品。《死魂灵》是按照“直译”的方法译出来的,其译文准确地表达了原文所描写的“韵味”,让人们能够领略外国文学的“原汁原味”。
  
  四、结语
  
  鲁迅给翻译赋予了重任,翻译工作者们通过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认识到了翻译在国民文化教育中的重大作用。鲁迅对翻译的结论性观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是他的基本思想。鲁迅强调应该同时提倡翻译和创作,因为他“是向来感谢着翻译的”,他对外国文化寄予了厚望,人们可以想象到,鲁迅在翻译中对“信”的苛求就不言而喻了,他认为:有了“信”,国人就能够接受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就能将其与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就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文化劣势所在,扬长避短,达到疗治中国文化痼疾的作用。鲁迅在翻译中主张“不顺”,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主张,而非其他。鲁迅希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这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鲁迅所说的“不顺”是“翻译”也是一种“进攻”,即主动积极地接受外国文化作品的原汁原味,达到改造国民性,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满,对西方文化的肯定和信仰,使他始终坚守着直译方式,坚持“直译”甚至“硬译”来打破传统的封建文化,输入异样的句法来创建新文化。通过翻译,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所缺少的先进文化因素输入进来,借助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进行批判和改造,用文艺来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唤醒麻木的国民性,引起大众的注意,这也正是他当年弃“医”从“文”的初衷和动机。
  
  鲁迅先生不断地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警示国人,影响国人的思想,以达到疗治中国“痢疾”的效果。他后来转向文学创作,更是源于时代的需要,是忧国忧民的最好体现。鲁迅在文学翻译中学习和掌握新的表现手法,为他后来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翻译家,鲁迅对于翻译标准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翻译工作者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鲁迅希望通过翻译国外好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来促进汉语言的发展,他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来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的良苦用心是值得国人学习和崇敬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A].毛泽东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赵军峰.30年代翻译标准论战分析[J].外国语,1994(05).
  
  [3]刘全福.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焦点透析[J].中国翻译,2000(03).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93-299.
  
  [5]闵开德,吴同瑞,鲁迅文艺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鲁迅论翻译[J].文学月报,1931(07).
  
  [作者简介]
  
  谢飒(1962-),女,重庆人,硕士,海南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14842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文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