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正文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几个问题的探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
解释》第九十六条规定:“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人民检察院提起的以外,
可以调解。调解应当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进行……。”  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
“人民法院对告诉才处理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在查明事
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
或者撤回当前……。”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一、  当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或调解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纯民事诉讼有着完全不同本质的区别,虽然我们也强
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平等性,但目前的实际很难做到这一点,影响
的因素很多,大体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可能存在的刑事处罚或量刑影响着他
们的调解意志;因犯罪而伤害到的道义和对案件获得信息不等也在影响着他们
的调解自由;对该案有裁量权的承办人的调解意志也在左右着他们;民事处理
结果对将来服刑时所涉及的减刑与假释作用也在影响着他们,因此在这样状况
下,刑事诉讼的被告人或被自诉人的压力绝对不轻,因为调解给他们带来的不
确定的因素似乎要远远高于受害人。有的人说,在这样条件下进行刑事案件调
解,无沦怎样设置程序,都将无法实现自愿、公正与公平。因此,应当限制或
取消刑事案件调解机制。有的人则认为,刑事调解不但不应被废除,而且应当
加强,只是这种加强应在完善调解制度和程序上进行加强,从程序上保证被告
人实现调解自愿原则。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只看到刑事调解的弊病,但没
有仔细去分析这些弊病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的,过分忽略了人认识事物的能动
性,而且这么做只会导致刑事涉及民事部分的诉讼陷入只追求实体公正而不讲
效率的极端,是不可取的。第二种观点,应当说抓住刑事涉及民事部分诉讼的
程序与实体的冲突问题,沿着这一思路思维,应当完全可以建立一种既可最大
程度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又能最大程度实现刑事诉讼公正效率。笔者认为,
只要在程序上能提供一个让被告人充分思考,并能在最大程度排斥其他因素情
况下进行调解,那就能最大程度实现被告人自愿原则和合法原则,哪怕被告人
考虑的因素与自有的民事权利无关的问题,在处理民事权利时做出很大的让步,
那也不能说不公平,也不能说违背自愿与合法原则,有时有的被告人虽然在民事
方面作出了看似不公平的让步,但他可以在刑事量刑或其他方面上得到法律和旁
人的宽容和理解。综合起来看,这也应当是公平,并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正义。
2、现行法律规定,特别是刑事部分审判的审限规定无法让被告人实现民
事诉讼应有的诉讼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第
一百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了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
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按此规定被告人也应当享有合理的答
辩期限、举证期限、平等获得诉讼信息权和其它的诉讼权利,可现行的法律规定
只规定应当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诉状或内容通知被告即可,有的适用简易程序
审理的案件更是没有让被告人获得民事诉讼信息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民事诉讼
权利均被剥夺,被刑事诉讼权利所替代。总体说,刑事诉讼中民事部分的审理调
解缺乏正当的诉讼程序。
3、当事人地位不平等,意志自由无法实现。
《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
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
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本质上与纯民事诉讼并无区别,当事人也照样可以以调解的
方式不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我国立法也允许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可以以调解方
式终结民事诉讼部分,在自诉附带民事诉讼中,调解成自诉人撤回民事部分诉起
时,还可以将刑事部分一并撤回。然而当我们站在司法公正的立场上来审视这种
调解时却有一些问题,很值得研究,其中主要的是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调解的
自愿原则其实是很难实现的,被告人接受调解往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的,而这些
代价的付出却很难说是被告人真正地心甘情愿付出的。主要理由有:首先,是当
事人的地位应该是完全平等的,如果有一方当事人明显地处于某种的优势地位,
调解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自愿原则。根据民法经典理论,接受调解也是当事人所为
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而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
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法律行为。皆因这几种民事法律行为均是在
当事人受到某种不当干扰的情况下意思表示,并非其真心的意思的反映,如让当
事人在完全自愿的情形下来选择的话是肯定不会作出如此表示的。由此可以推断
,地位平等,意思自由应是调解自愿原则的重要前提。然而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中,当事人双方在地位实际上是很难平等的,尤其是作为被告的一方更是经常处
于劣势。劣势地位的产生往往有如下一些原因:一是被关押的被告在信息的获取
上远远比不上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方或自诉人,因而对自己的行为性质,行为后
果缺乏比较正确的认识和估计;二是刑事被告对刑事处罚往往有一种畏惧感,心
理压力大,有时甚至错误寄希望于调解能减轻自己的刑事处罚,特别是自诉案件
。由于调解结案能产生自诉人撤回起诉的法律效果,一撤诉自然刑事诉讼也就撤
了,因此处于劣势的被告人往往用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方式来换取较轻的刑罚;
三是由于法官的自觉或不自觉施加的影响,如法官往往将被告人接受调解(尤其
调解方案是法官提出来的)作为被告人认罪态度好的一个表现或作为标准,因此
常常暗示被告人如能接受调解将在量刑是予以轻判,而这种“优惠”的反面就是
如果被告人能接受调解将可能受到更重的刑事处罚,在这种隐形“威胁”之下被
告人地位还能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或自诉人平等吗?地位的不平等必然造成调解
的不自愿,而自诉人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又往往会抱一种乘人之危的想法以
被告人刑事责任  相要挟,并漫天要价,分厘不让。
4、刑事与民事的审判组织竞合将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庭前调解更
加显现不合理
(1)刑事庭前调解无法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基础上进行调解。
在审判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只要被告人有被取保候审的,都会组织双方
就民事权利部分进行庭前调解,此时由于没有经过开庭审理,对案件的事实只能
凭借对案卷阅读而有所掌握,但就是这样那也比被告人所掌握的民事部分权利的
诉讼信息还是要多得多,可想而知此时被告人在案件的认识信息上是无法与刑事
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方相比的,再加上又没有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基础上进行调
解,主审人的种种意见或

暗示对被告人影响又是无所不在,所以被告人的调解意
志自愿原则也只形式而已,无法真正实现。
(2)现行的调审主体合一的刑事庭前调解使调解人员具有潜在的强制力。

我国法院在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时,占绝大多数在刑事开庭前调解成
功,但这种调解自愿性已经受到广泛怀疑。由于“调审合一”模式的天然缺陷,
已经使得自愿原则很难在纯民事诉讼实践中得到法官的严格遵守。在这种模式下
,将她适用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那结果只会更加难予让被告人实现调解的自
愿原则。法律将法官设计成兼具审判者和调解者双重身份的诉讼主体,我国的法
院庭前调解主持主体主要是案件承办审判员和合议庭,由于调解人就是案件主审
人,势必会造成调解结果和审判结果的竞合。一方面,他作为调解人,要帮助当
事人澄清事实,解释法律、法规,对当事人进行疏导,钝化矛盾,消解分歧,促
使当事人达成协议。另一方面,他又是诉讼的指挥者和纠纷的裁判者,他可以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几个问题的探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16615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民法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