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正文

内蒙访古


一、 课文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标题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因此,通过阅读本文,理解并概括文章及文段的内容,增强阅读理解及概括能,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或描写了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残存古迹,并融进了作者独到的看法和感受、情感,通过议论和抒情的点晴之笔,强调了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以及民族大团结的强烈愿望。因此,学习本文,能提高我们对民族关系的认识水平;还能增强我们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理解,对我们进行散文创作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更是训练我们概括能力的典范的文本。

二、 学习目标
1、 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中心。
2、 学习本文围绕文章主旨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 把握夹叙夹议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4、 体会文中作者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情感,以及民族大团结的强烈愿望。

三、 重点:
1、 概括文意的方法。
2、 夹叙夹议的写法及叙议段间的关系。
3、 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

四、 难点:
1、 文章的线索、思路及结构。
2、 选择与组织材料的原则与方法。

五、 双基导学:
  1、 作者相关情况简介:
  翦伯赞,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维吾尔族,湖南省桃源县人。著有《中国史纲》和《中国史论集》等。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到重庆,此后长期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从事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并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还同郭沫若等筹建中国史学会任常务理事兼秘书长。1968年12月18日,被林、江集团诬陷、迫害致死,成为集团冤案之一。

  2、 字、词:
(1)迥(jiǒng)乎不同
(2)苑(yuàn)囿(yòu)
(3)南麓(lù)
(4)沐(mù)
(5)绵亘(gèn)
(6)夯(hāng)筑
(7)民怨沸腾
(8)挨(ái)骂
(9)胡服骑射
(10)战略部署
(11)步步为营
(12)呼韩邪(yé)单(chán)于
(13)款塞入朝:款,叩
(14)镂(lòu)空饰片
(15)青冢(zhǒng)

3、 本文的线索:
  访古的游踪。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的)赵长城遗址→(大青山下的)汉代古堡→昭君墓

六、 重点、难点突破及学法指导:

  1、 结合课文标题"访古"及《一段最古的长城》可明确写作的中心是赵长城遗址,即第八九段的内容,两段内容可分三层:①修筑原因;②史料记载及眼前的地理位置;③遗址风貌(第九段)。其中引用史料可见其"最古"且从后文秦始皇"连接""增补""原有的奏燕赵"三国"的长城",亦可见其早于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此层中的间隔号,用以表示书名与篇章节之间的分界;它还有一个用法是用在外国人名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中的音界,一般用以表示姓和名的分界。"绵亘"与"横亘"均表示空间的词,此处用"绵亘"有连绵不断且长之意,与"断续"之"续"和"二百六十余里"相呼应。

  2、 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原因是大青山南麓的原野是胡人和汉族人争夺的焦点,亦即第八段一二句是因果关系。为何是争夺的焦点呢?第七段"另一方面"关键词,从游牧民族和汉族两方面以战略地位的角度的议论强调了其重要性,第六段则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尤其是对游牧民族)加以议论,强调其重要作用。

  3、 第五段关键词"但"处可分为两层,第二层关键词"风浪最大",与之相反的词,是第一层"安闲""平静"等,显然第一层描写的平静的原野之景,意在表现原野之和平及作者对和平、团结的强烈愿望。而"风浪最大"又与第八段"争夺"的"焦点"之内涵完全一致。

  4、 第三四段分别写大青山南北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由呼和浩特、包头两个地名映证大青山南麓沃野"草木茂盛,多禽兽"的自然条件。它们为第五段(尤末句)作了含蓄的铺垫。
[小结]三四段为第五段作出铺垫,六七段与第八段(尤其是首句)又构成因果关系,第五段末句与第八段首句遥相呼应,由此看出段与段关系紧密,结构严谨。

  5、由"击败""堵住""国境线上""国防工程"等词可见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侵略保卫和平,因此它成了作者赞颂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的原因,别一个原因是他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
  作者通过赵武灵王与秦始皇的对比突出了赵武灵王,从四个方面加以对比:①施工单位(统一全国与"小小的赵国");②施工条件("全国人力物力");③施工规模("连接""增补");④修后反应("民怨沸腾"与"没有挨骂")。第十段五句话中,中心句是第二句,第一句"作了一首诗"是本段引子,从具体的侧面强调心情和观点,第四句,以孟姜女特例强调、解说"民怨沸腾"。
第11段"最顽固的传统习惯"与12段"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保守思想"与"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相呼应相参证。

  6、修筑长城与发布"胡服骑射"共同点是民族关系的问题,而且都是民族间团结关系的问题,这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因为前者目的是保卫和平,团结之基础,后者是相互学习话题,属于文化交流范畴,是团结之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种。

  7、表现此主题的还有三处。第一二段写塞外风光及感受。"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种庄稼是汉族生产方式,显然北方游牧民族学习了汉族的生产方式,契合了民族团结之主题。"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河北一带是古赵国的领土,给后文赵长城作了铺垫,"简直""怀疑"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激动与珍视民族团结的强烈情感。"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用一感叹句,无疑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表达了民族间和平相处永世团结的强烈愿望。
因此,全文无一离题之语,围绕中心选择组织材料,真正做到了"形散而散不散",是我们学习散文创作的典范之作。

  8、《在大青山下》共14段,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1-9)写汉代古堡,强调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汉族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往来仍未隔断;②(10-14)写昭君墓,颂扬了汉代和亲政策。

  9、第2自然段写了建堡历史、古堡分布、建堡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与3至7自然段构成概括与具体的关系,第3段从史料记载角度、第4至7段从古堡遗址及考古发现角度具体写古堡的分布情况。第8段与9段画龙点晴的议论段,揭示了建堡的两个目的:①军事原因;②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驿站。然后归纳出战争时期汉族与匈奴的和平往来未完全被遮断,总结了上文,又自然引出下文昭君墓,而且第3段元帝撤军亦为下文作了铺垫。第2至4段内容又呼应了前文"风浪最大的地方"与净夺的"焦点"。

  10、第10至14段写了昭君墓的意义、位置以及建立多个昭君墓的原因,进而颂扬了汉代和亲政策。
  汉代古堡与昭君墓在作者独特而颇有见地的视角中,便成了汉族与匈奴战争时期文化交流友好往来仍然不断,以及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民族间睦邻相处友好往来的见证,与全文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民族团结这一主题服务,而且,二者选材角度不同,毫无雷同之感。

七、 练习与反馈:
  结合课文及有关资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题目为《昭君出塞》的记叙文,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昭君出塞之场景。



  《内蒙访古》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184528.html

  • 上一篇范文: 《闺塾》
  • 下一篇范文: 《阿房宫赋》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高中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