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考古论文 >> 正文

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


>  遣册简文字的考释有新的突破。李家浩一系列遣册简的研究文章,结合文献和出土实物,每考一字,皆穷究音义,详论名物,甚为精确,令人信服。《仰天湖简十二号考释》(1993)(注:《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一)》,中华书局,1993。)、《包山楚简研究(五篇)》(1993)(注: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1993。)、《包山266号简所记木器研究》(1994)(注:《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信阳简中的“@(29)枳”》(1996)(注:《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信阳楚简“乐人之器”研究》(1998)(注:《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楚简中的袷衣》(1999)(注:《中国古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等都各有发明,代表着遣策简研究的最高成就。
  《包山楚简》公布不久,便涌现出一批补释文章。在文字考释方面,吉林大学师生在这一时期的成就令人瞩目。林yún@(30)《包山楚简札记七则》(1992)(注:《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刘钊《包山楚简文字考释》(1992)(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1992。)、汤余惠《包山楚简读后记》(1993)(注:《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2期。)、何琳仪《包山楚简选释》(1993)(注:《江汉考古》1994年第4期。)、李天虹《包山楚简释文补正》(1993)(注:《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白于蓝《包山楚简拾零》(1996)(注:《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包山楚简补释》(2001)(注:《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又有《包山楚简补释》,《中国文字》新27期,[台北]艺文印书馆。)、徐再国《包山楚简考释四则》(1996)(注:《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文集》。)等对误释文字都有所订正。
  黄锡全《包山楚简部分释文校释》(1992)(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李零《包山楚简研究(占卜类)(1993)(注:《中国典籍文化论丛(一)》1993。)、曾宪通《包山卜筮简考释七篇》(1993)(注:《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李家浩《包山楚简“@(31)”字及其相关之字》(1997)(注:《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问学社有限公司,1997。)赵平安《释包山楚简中的“”和“@(32)”》(1998)(注:《考古》1998年第5期。)都是同类文章中的佼佼者。
  对于信阳竹书也有了新认识。李学勤《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1990)(注:《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出版社,1990。)、杨泽生《信阳楚简第一组38号和3号研究》(2001)(注:《简帛研究2001》,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都有新的创获。
  九店楚简在发掘报告中只作了释文。刘乐贤(1996、1998)(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九店楚简日书补释》,《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饶宗颐(1996)(注:饶宗颐《说九店楚简之武夷(君)与复山》,《文物》1997年第4期。)、陈松长(1997)(注:陈松长《九店楚简释读札记》,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7。)、李守奎(1997、2001、2002)(注:李守奎《江陵九店56号墓竹简考释四则》,《江汉考古》1997年第四期。《江陵九店楚墓〈岁〉篇残简考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3期。[按,此文定稿于1997年,《吉林大学学报》原拟用稿,后因故改刊。]《〈九店楚简〉相宅篇残简补释》,上海大学新出土文物与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2年7月。)、李零(1999)(注:李零《读九店楚简〈日书〉》,《考古学报》1999年第2期。又载《中国

方术续考》附录,东方出版社2001。)、周凤五(2001)(注:周凤五《九店楚简〈告武夷〉重探》[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4分,2001。)续有苴补。李家浩所作详细的释文与考释在2000年出版。由于这批竹简保存不好,字多漫漶。继续深入研究,有些字或可释出。
  郭店楚简的丰富性和重要性是以往所发现楚简无可无比拟的。它保存良好,字迹清晰,篇幅大多完整。《老子》与《缁衣》与典籍文献可以互相对照;《五行》也可与马王堆帛书相比较。一些过去不释或误解的字得到确解。有关郭店简研究的文章佳作纷呈,目不暇给。仅是从文字考释方面来看,北京有裘锡圭、李零、李家浩,李学勤、赵平安、黄锡全等;东北有林yún@(30)、汤余惠等;华东有何琳义、黄德宽、刘信芳、徐在国等;华南有刘钊、陈伟武、白于蓝等;华中有陈伟、彭浩、李天虹、施谢捷等;港台有饶宗颐、张光裕、周凤五、林素清、颜世铉、许学仁、袁国华等。他们都佳作频出,各有可观。对于郭店楚简文字的研究状况,另有专文综述。
  综考楚简文字的论文不少,也不乏佳作。刘乐贤《楚文字杂识(七则)》(1997)(注:刘乐贤《楚文字杂识(七则)》,《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研讨会论文集》1997。),陈伟武《战国楚简考释jiào@(33)议》(1997)(注:陈伟武《战国楚简考释议jiào@(33)议》,《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研讨会论文集》1997。),徐再国《楚简文字拾零》(1997)(注:《江汉考古》1997年第2期。)、《楚简文字新释》(1998)(注:《江汉考古》1998年第2期。),刘钊《释楚简中的“@(34)”(缪)字》(1999)(注:《江汉考古》1999年第1期。),李家浩《楚墓竹简中的“昆”字以及从“昆”之字》(1999)(注:《中国文字》新25期,1999。),颜世铉《楚简文字补释》(1999)(注:《中国文字》新25期,1999。),施谢捷《释楚简文字中的悚字》2002(注:《古文字研究》,2002。),李守奎《楚简文字四考》(2002)(注:《中国文字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等文章都言不虚发,各有所得。
  部分上博简的公布(2001),再次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对二十一世纪新公布材料的研究情况,我们的介绍暂且从略。
  四、竹简文字编的编著
  古文字编是以简明扼要的形式集中表现释字成果的著作。文字编不能是资料的简单排比,它必须及时反应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包括著者新见。古文字编专业性很强,它是可以当作工具书使用的学术著作。
  二十世纪公布的竹简文字大都已被收入各种不同类型文字编中。古文字编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某一批材料为对象“单编”,一类是以几批材料为对象的“汇编”。张光裕、袁国华的《包山楚简文字编》(1992)(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92。)、《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1999)(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都是原字剪贴,有字必收,下附辞例,甚便使用。这些字编成书很快,释字基本上以公布材料的释文为准。篇幅庞大,内地一般学者案头难备。张守中等人的《包山楚简文字编》(1996)(注:文物出版社,1996。)、《郭店楚简文字编》(1999)(注:文物出版社,2000。)简单明了,字形清晰。但释字或有疏误,白于蓝已有专文订正(2000)。白于蓝硕士学位论文《包山楚简文字编》(1995)释字精审,多有创获,但未能公开出版,流布不广。张光裕、黄锡全、滕壬生主编的《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96。)也可归入楚文字之列。全书摹释精确,体例完备,很好地补救了曾侯乙墓竹简照片模糊不清之弊。
  汇编形式的字编常常是简、帛合编。葛英会、彭浩的《楚简帛文字编》(1992)(注:日本东京书店,1992。)成书较早,在日本出版,中国内地罕见,影响不大。滕壬生的《楚系简帛文字编》(1995)(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是重要的资料汇编。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是资料非常丰富,尤其是尚未公布的出自湖北江陵天星观、秦家嘴、范家坡、砖瓦厂等六批竹简,在这里首次露面,这是本书的最大看点。二是收字丰富,下附辞例,甚便读者。三是摹写认真,字形基本可信。但此书对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不够充分,释字或有疏误。李零长文《读楚系简帛文字编》(1999)(注:出土文献研究》

《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20635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考古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