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英语论文 >> 正文

从《冬月》的翻译看“风韵译”中的创造因素


第二句中的“cold”和第四句中的“frozen”。短短四句,把冬日的萧瑟清冷刻画得淋漓尽致。郭译更妙。郭沫若并没有完全临摹原诗,但用词细腻精巧,选词范围灵活,凸显“诗眼”。“银”字对应“白”字,译诗并没有一字不苟地呆板地重复原诗,而是将词序颠倒了一下,产生了强烈的修辞效果,诗句和谐对称,韵味浓郁,由于汉语在历史上曾经非常讲究骈四俪六,加上其他原因,在措辞方面的对偶和整饬上,汉语略胜英语一筹。这种古典修辞手法尽管使一三句译诗意义不变,却有了抑扬顿挫之感,形象生动,变化灵活。有骈俪之美,更兼音韵之美。非英语原句可比。原诗中的“thistle”(蓟)被故意忽视了,蓟为苏格兰国花,小圆形。圆月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美满团圆之意,很难表达愁苦之精神。郭沫若没有因袭原诗用词,而是改译为弦月,让这一“诗眼”在中国读者心中尽显悲凉之意。郭沫若译诗为五言绝句,押abcb韵,虽较原诗在形式卜有改动,但更能让中国人联想起那些耳熟能详吟咏月亮的五言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卜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郭沫若是个极其感性的人,他对诗歌中情绪的敏感无人能出其右。译诗中所体现出的激情尽在情理之中了。郭沫若将原诗隐含的意义连接表层化,形成显形衔接;逻辑联系,简洁,紧凑,并置自然构成意象。如此翻译,译文便别有一番情调,笔触精确,句意饱满,文意显豁。译诗的文采,感情色彩,甚而胜过了英语原诗。郭沫若创造精妙,译笔传神。译诗文采斐然,扬汉语之长,更具诗意。好的译文,善蜕变,能跳出。所谓蜕变,即能求其神似;所谓跳出,即能进入化境。此译诗即是一例。同时深感译者笔力不凡,才思纵横。
  
  中国文学作品独标“意境”,以境界的高低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也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郭沫若的译诗虽与原诗有出入,但他用艺术的语言所表达的诗情诗意诗韵同国人的情趣心境的一致,达到了在精神层面上中外文化的通合融汇之境界。
  
  郭沫若译诗在尽量忠实于原诗形式和内容的前提下,对原诗所进行的大胆再创造,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诗歌翻译,而同文学创作结合在了一起。通过补充其“简约”的表现,体会出了其“丰富”的内涵,原诗的意境和神韵美跃然现于眼前。译诗的形神兼顾是他秉承民族精神,翻译不以洋化为主,而让译诗在汉语肥沃的土壤中成活的结果。译诗使原诗的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强调了情绪自然消长的审美体验,符合“形美,意美,音美”的“三美”原则,充分体现了“风韵译”的思想,可说自成一篇美文。读后让人如饮醇香美酒,回味无穷,真正体会到了外国名诗动人的魅力。诗人译诗,以诗译诗,诗意更浓,译诗传神。郭沫若将原诗的思想内容与符合汉语诗歌表达习惯、具有音韵之美的语言结合在一起,用精熟的汉语自然地呈现原诗的风貌,从而为读者奉上了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佳作,这才是艺术家的译品。
  
   《从《冬月》的翻译看“风韵译”中的创造因素(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21172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英语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