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正文

论信息技术对社会流动的促进



论信息技术对社会流动的促进
  
  云南师范大学 科技哲学系 张春肖
  
  【摘 要】人类历史上进行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会给社会带来各方面的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等地变革了社会关系,当代信息社会更是如此。本文从技术哲学和时政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中国社会流动的推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社会流动
  
  一、促进平等交流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技术产生的本意是交流知识、提供普惠的方便、效率、交往,即有一种社会利益的考虑里面。在微观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以平等、自由和高效为正常要求的,主要表现在个人或小企业之间;在宏观方面,信息技术则体现着人类整体的发展方向和规律,比如社会之间普遍地和高效地交流。因为信息具有共享性和叠加性的特征,越是平等的交流,越是能使社会在正常的情况下运作。在自组织中的“神经系统化”出现综合的自觉作用。如何理解这种神经系统化?卡普在其论述“器官投影说”中认为:“人类所有的器官——比如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心脏、和头及行为,是所有机械和社会政治技术类型的摹本。”抽象地讲,整个当代社会就存在与一个被信息技术渗透的的技术圈中,而软件技术正逐渐把人类的功能意向转移到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中。也就是说信息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自组织的神经网络,而信息则像人类的大脑一样对整个社会进行协调合作。信息越是共享和平等交流,社会的运行就越趋近合理状态。
  
  二、推动社会流动
  
  数学家、信息论创立者香农在其论文《通讯中的数理论》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也就是说,信息的本质在于真实的传播有效的事实,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和自由交流。维纳教授在其专著《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问题》中,阐述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内容的名称”、“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不同的是信息不遵从物质能量守恒定律:信息不像一个苹果,某个人得到了,其他人便不能再拥有。因此,在一般技术领域,信息技术体现着平等、自由的交流,满足人们表达、知情、意见发表、监督等权利的实现,这也是人民实行主权在民的一种方式。
  
  信息技术对社会流动的促进主要表现在社会阶级和阶层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动。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流动首先是争取政治解放,即人人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相关最基本经济、文化等权利,然后是争取社会解放,在技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人人自由自主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社会流动的原因大体分为自然、人口和社会三大因素。社会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流动的根本性因素。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社会的阶级、阶层体系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特点导致社会流动非常稀少。社会流动中的身份血统、职业、地位、特殊和少数人利益、财富具有固化的限制性。如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的封闭社会,各种姓之间不允许流动;现代工业社会,社会分层体系是开放的,社会流动比较普遍。如美国许多年来都保持着相当稳定的社会流动率,1962~1970年间,美国的社会流动出现从非技术的体力劳动向着管理阶层、专业化的技术工作移动。进入信息社会后,中国社会在趋向于更加开放的同时,存在着三种消极倾向的社会流动:一种是代际继承性的增强,代际流动是指两代人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简单地说就是子承父业,父辈所属的阶级或阶层决定了子辈的阶级或阶层,这将减少阶层之间的流动性;第二种是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主要资源出现上层集聚的趋势,呈现出有身份地位和财富的的上层人士掌握着社会主要资源,这对社会流动也是极其不利的;第三种是一些阻碍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如城乡二元体制、教育资源的配置制度等。针对当前的不合理趋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社会流动的积极因素。信息技术的本性是跨平台、跨系统和可兼容的,即信息本身没有不平等的固化性,呈现出无阶级性或无阶层性限制的流动。《2012年微博舆情发展态势分析报告》中指出:2012年的“微博反腐”在传播扩散、挖掘深度和影响范围上都不断扩大,“表哥”、“雷冠希”“局长日记”等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案件都在网络下迅速落马。这表明,在政治资源的分配上,信息技术对反垄断控制、争取社会流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对推进社会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乔瑞金,牟焕森,管晓刚。《技术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
  
  [2]李熠煜。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J].北京行政学报,2004.2
  
  [3]王春光。当代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6-01-20
  
  [4]刘鹏飞,卢永春。《2012年微博舆情发展态势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6.27.人民网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223102.html

  • 上一篇范文: 单片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 下一篇范文: 对英语口笔译的思考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信息技术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