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堂的提问艺术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堂的提问艺术
  
  文/王 琼
  
  摘 要: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提问的功能能否有效实现,关键在于提问的艺术。提问应该具有科学性、提示性、递进性,才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问题设置;科学性;提示性;递进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对培养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作用,有着深刻的道理。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而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至圣先师孔子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虽然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但凡读过《论语》的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圣人的精辟理论思想大多都是学生提问然后探究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学和思之间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那就是提问。孔子是万世师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颜回、子贡、子路是好学生的典型代表,《论语》记载了他们的提问和回答。一个善于提问的教师是好教师,一个善于提问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教学相长很多时候必须有良好的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自身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问题设置在教学中应拥有的功能为:(1)诱发学生的思考活动,最好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2)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思考活动,真正意义上产生师生之间的互动;(3)检查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4)使学生抓住有发问价值的问题发问,诱发他们去思考。教师提问时能拥有这些功能的其中之一,就不会出现一些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哗众取宠的提问。我曾经听过一节成功的历史课,福州三中历史教师在高中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的教学中,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录像资料片,创设了一种历史情境,并从中引出一个总问题:“假如没有发生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这一问题激起学生很大的思考兴趣,在“会”与“不会”的争议中他们产生一种求知的渴望,而后再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哪些?为什么?”“矛盾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矛盾引起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何变化?”“它们之间矛盾的焦点在哪里?为什么?”……这样,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及性质,而后再回到总问题进行解决,就如水到渠成、自然而成。这一过程中,问题与问题环环相扣,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认知,又培养了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在这一基础上提供理论、巩固知识,再进一步设置问题:“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谈谈你的认识。”以此,深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学会从表面看本质,学会以史鉴今。显然这节课有效地实现了问题在教学中应有的功能,由此我们会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发问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科学性
  
  发问要达到明白准确,要使学生知道问题是什么。一长串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折磨,所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还要简明扼要,使学生能迅速地把握问题的中心。问题的科学性使学生乐于接收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现实中,很多教师尽管也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去上课,但学生却不能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使得课堂上有些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有的学生只是在猜测教师的意图而不是就问题的本身去思考。在前面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发现福州三中的历史教师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的教学中使用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录像资料片而不是影视作品,在这种情境下提出的问题完全符合提问的要求,真正做到了简明、准确。
  
  二、提示性
  
  我和我的同事在教学过程中有过苦恼,学生老是分不清曹操所属的朝代,在一次常规听课时听到新教师提问:“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吗?”一些学生一起回答:“是。”教师立刻问:“是吗?”学生马上说:“不是。”教师肯定:“这就对了!”这样的提问学生似乎只是根据教师的口气回答问题,并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样的问题属于无效的问题,如果想让学生记住曹操生活的朝代是东汉而不是三国,需要说清楚的知识有以下几点:(1)名著《三国演义》并不是史学著作而是小说;(2)虽然赤壁之战奠定了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但曹操的儿子曹丕是在曹操死后的公元220年才称帝建立魏国,此后的公元221年蜀国建立,公元222年吴国建立。有了前面的提示,学生经过思考然后判断曹操属于汉代自然水到渠成。教师不必提供标准答案,教学效果好坏不言而喻。绝不能为了使课堂气氛热烈而提问,不是简单地使用二选一的发问,这样只会浪费时间,丧失提问的功能。
  
  三、递进性
  
  没有经验的教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即提出一个问题,感到学生不能接受(或是学生尚未充分把握发问)时,改用其他形式的表达。这样的提问必须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应变的机智,否则只能引起混乱。因为,教师一旦提出了发问,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转向一定的方向。然而在第一个发问之后再提出第二、第三个发问,业已开始的思维过程就会被搅乱,思维的线索便会切断。学生是不能胜任这种发问袭击的,胡乱地累积发问是无法促进学生的思考的。“层层设问,由浅入深,逐步解决”是设问的原则。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设问的:结合课文知识结构,首先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几对?为什么?
  
  2.哪一对是主要矛盾?
  
  3.通过“英、法、德、美比较表”分析,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
  
  4.这些矛盾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何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地展现矛盾的形成原因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达到趣味性、形象性的统一,使学生印象深刻,并易于理解、记忆,同时经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实质是:为了争夺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不提问的历史课,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问题是我们历史教师的使命,只要课堂存在就必须追求课堂的提问艺术。一个历史教师如果掌握了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就一定能运用提问这种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马平,方颖。媒体“启发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福建中学教学,2000(03)。
  
  (作者单位 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堂的提问艺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6692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历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