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世界文学论文 >> 正文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

  作者/胡洁雯

  “生态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在给人类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深刻改造着世界。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人类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客观现实催生出文学领域的生态批评思想。

  一、“宠儿”的污染与净化

  亚里士多德曾说:“植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动物的降生,其他一些动物又是为了人类而生存。”这种思维惯性深刻反映了传统社会中人们认识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改造着文学世界的面貌以及人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

  (一)神话的消亡与生态批评的崛起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人类中心主义是文学主流。在中西方文学的源头,我们不仅可以看见人类按照自我形象塑造的神灵,还可以在人类创作的神的身上见到自己的影子。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后,人类渴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得以释放。在过去的200多年中,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生活的世界。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以威廉·卢埃克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使用“生态批评”这一术语,使我们获得了解读文学作品的全新方式。

  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当代文坛的巨擘,她的小说永远关注着黑人的心灵世界,呼唤着他们热切向往的故土。我们往往能在她的作品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看到她本人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她描绘的自然界不是被人类征服的世界,或者是展露人类伟大力量的对照物;而是与人类同生共荣的整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它们和人类处于和谐共处的融洽状态中。阅读她的作品,我们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作者将生态思想引入到文学创作中,并以明晰的生态意识向读者阐述着自己对世界、自然、人类的思考与认知。

  (二)被扭曲的灵魂

  透过她的作品,笔者认识到外在世界的生态危机是与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相伴而生的。当孕育人类的物质世界遭受污染后,人类的精神领域也面临着污染的命运。在莫里森的笔下,游离于美国主流价值体系之外的黑人表现出多样的精神状态。他们认识世界、对待世界的方式往往走人到褊狭的误区中,不仅价值观被扭曲,灵魂也渐趋凋零。

  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是对那段美国人都不愿意提及的历史的讲述。在莫里森的笔下,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黑人历史被阐发为众多的象征物和审美意象,为读者讲述着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我们不仅能从小说中看到作者描绘的主人公肉体上遭受的苦难,更能感受到其精神上面临的巨大痛苦。在原始的自然世界中,人与人本应是平等的,但奴隶制度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污染,具体表现在小说中就是塞丝杀死自己亲生女儿的行为。(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塞丝是一个普通的女黑奴,她深爱着自己的女儿。正是由于母爱,使得她意识到自己的女儿不能再过奴隶的生活;而现实中她又无法改变奴隶制的控制,最终她选择了杀死自己一岁多的女儿。这绝不是简单的人伦悲剧,深蕴其后的动力来自于塞丝渴望挣脱奴隶制枷锁的强烈愿望。

  当自然世界在人类毫无敬畏之心的改造下日渐变得千疮百孔之时,生活于其中的全体人类也遭受了心灵与精神世界的严重打击。在莫里森的小说里,无论是塞丝还是其他人物形象,都被严重扭曲和侵蚀。作者试图通过小说告诉我们,在拯救自然世界危机的同时,救赎人类那颗被扭曲、被改造的心同样刻不容缓。

  (三)象征的“树”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大量使用了象征手法,借助于对特定物象的描述向读者展示她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也启迪着读者去拯救人类的心灵世界。

  是棵树,露。一棵苦樱桃。看哪,这是树干——通红通红的,朝外翻开,尽是汁儿。从这儿分杈。你有好多好多的树枝。好像还有树叶,还有这些,要不是花才怪呢。小小的樱桃花,真白。你背上有一棵树。正开花呢。

  这棵树在小说中反复出现,那棵塞丝从未见过的树,是逃亡旅途中白人女孩告诉她的树。如此美丽的树勾起了塞丝美好的遐想,美丽的樱桃树下却发生了悲惨的故事。当塞丝试图倾诉自己的屈辱时,却遭到“学校老师”的毒打。打在塞丝身上的鞭子不仅在她肉体上留下了斑斑血迹,更在她的心灵世界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美丽的樱桃树没有带给塞丝丝毫安慰,却留下了深深的伤害。留在塞丝肉体上的伤痕正是黑人与白人社会激烈冲突的结果,也是黑人为获得自己权益付出的惨重代价。在美国黑人奴隶时代,脱离了自己文化根基的黑人群体被迫生活在异质的文明体系中,不断遭受白人主流文化的侵蚀。孕育黑人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为了肉体的存继,黑人必须付出精神的代价,这种牺牲造成的创伤永远无法愈合。莫里森对树的描绘就是对黑人精神上所受伤害的描写,她试图通过“树”向读者展示奴隶制度给黑人造成的创伤,启示着人们奴隶制度终将被消灭的美好前景,奴隶制度最终被摧毁之际正是被人类污染的自然界得到净化之时。

  二、回归生命之源的努力

  在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中》,作者对于人类遭受的精神污染的描绘十分明显。小说的主人公佩科拉以及波琳、杰拉尔丁时刻处于痛苦的精神状态之下。在主流社会话语权被白人掌握的时代,杰拉尔丁对自己的肤色深以为耻,而佩科拉的反应则更为明显,她时刻都在追逐“蓝色的眼睛”。这并非是渴望融入到白人占主导的社会中,而是渴望改变自己的现状,去尝试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冲击着她的心灵,使她迷失在前行的道路上,走向最终的毁灭。在此,莫里森告诫人类,只有回归真实的生命之源,才能化解自然带给人们的痛苦。

  (一)医治心灵的创伤

  在被物质欲望无限扭曲的社会中,白人不仅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同时掌控社会物质资源,又通过这种掌控将白人的意识形态升级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使得黑人对于自身感到无限羞耻,沉浸在黑人特征的耻辱感中。这种价值体系的建构违背了自然界本有的和谐状态,使得黑人群体在美国社会失去了自我。莫里森的小说对这种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试图为医治黑人的心灵创伤而努力。

  诚如鲁枢元先生所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14119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世界文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