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中国政治论文 >> 正文

毛泽东一生关注民生问题的故乡渊源


  毛泽东一生关注民生问题的故乡渊源
  
  白晓波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湖南 韶山 411301)
  
  [摘要]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关注民生问题的领导人之一,以往,对于1925年毛泽东在故乡开展的农民运动,人们多半从革命的角度去认知,实际上,毛泽东是以韶山为试验田,全面地审视中国的民生问题,他在故乡发现了极具典型性的不平等,包括普通百姓经济生活的不平等、接受文化教育的不平等、参与社会与政治生活的不平等,等等,毛泽东通过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力争让农民认识到这种不平等,并起而自觉地为改变自身的命运,为获得翻身解放和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抗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当然,毛泽东的入手点虽在故乡,而最终的落脚点则是中国——中国最广大的人民,他们的生存权利问题即民生问题。
  
  [关键词] 毛泽东;民生;故乡渊源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12) 06 -0045 -06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的理论表述中重点强调民生,并与民族、民权结合在一起,三者实际上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孙中山后来为实现这一目标,更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也主张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为之浴血奋战,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这是与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完全一致的,这也正是国共能够形成第一次合作的基础和深层次上的原因,更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未来展开全面合作的广阔而美好的前景。我们这里将以1925年和1927年毛泽东在故乡的实践为重点来回顾和总结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极大关注及其特别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故乡提供给毛泽东以丰富的民生素材
  
  地处湖南省中部偏东的韶山,由于偏僻闭塞,生产力一直都比较落后,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清朝中后期以后,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地主阶级逐渐把持了大多数的土地所有权,土地兼并和苛捐杂税,造成了韶山历史上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韶山的发展现状无疑成为近现代中国农村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为毛泽东考察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乃至中国国民的民生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依据。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时候,韶山有数以千计的人加入湘军,经过几十年的征战,一部分人升官晋爵,由此在韶山产生了一批仕而优则富的地主阶级。他们以姓氏家族为单位,如成、何、彭、章等姓氏的地主,通过占用土地,相互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团体。根据《韶山志》的记载,当时韶山最大的地主当属成氏家族。
  
  成氏家族的崛起之路,在当时的韶山乃至中国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军攻占广西全州,乘胜入湘,清朝廷令守孝在籍的曾国藩为帮办湖南团练大臣,曾氏在湘中(湘潭、湘乡、韶山一带)大肆招兵买马,这中间,因为军功,提拔了相当一批的韶山本地人。根据《宁乡成氏三修族谱》记载,仅成氏家族中便有成奎光、成禹门授振威将军,成光前授建威将军,成光举授武显将军,成近光官至中宪大夫,成涤泉官至荣禄大夫,成缙光官至朝议大夫。这其中,以成涤泉为首,利用当兵得来的钱(相当一部分是贪腐得来的银洋),开始买田置地。咸丰十年,成涤泉人太常寺卿左宗棠营幕,因跟随左宗棠屡立战功,得到擢升,同治八年,官至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在这期间,他利用手中职权,利用兴修祠庙,重修书院等机会,贪污大量钱财。光绪三年,他回到家乡韶山,大肆购田置产,兼并土地,最终占有了韶山大量的土地,仅水田就达到全韶山的七分之一。此后,成涤泉将自己的财产分成6份,3个兄弟,3个儿子各得一份。到其子成胥生这一辈,因为他在财富上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担任了湘潭县西二区上七都团防局局长一职,成胥生还利用姻亲关系,勾结湘军师长叶开鑫,搜罗地痞流氓,购置枪支二三十条,横行霸道。他自定田息鸡、田息肉、田息草、壮丁费、身份证费、草鞋费、救国捐、烟灶捐等20几种苛捐杂税,大肆搜刮盘剥,民国七年,他所收烟灶捐,已预征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他又指使唐默斋等人把持教育会、学务委员会,其垄断程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主阶级手中把握着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成为悬挂在农民头上的四把利刃。
  
  在韶山,封建的族权压迫表现尤为突出,家族利用神权、夫权等手段牢牢掌控着农民的生杀予夺大权,族权与祠堂、宗谱和族产紧紧结合在一起。毛泽东曾经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族权和政权、神权、夫权一样,是束缚我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一条大绳索。
  
  特别是到了近代,族权出现了新的特点,它与封建基层政权相结合,大大加剧了对农民的控制。
  
  其一,封建阶级的统治者将一部分行政权、司法权和审判权交给了家族去行使,并给予法律上的保证,使族权具有政权的性质。据《清实录,宣宗实录》卷一八一记载,法律规定:“迅遇族姓大小事件,均听族长绅士判断。……如有不法匪徒,许该姓族长绅士捆送州县审办。”祠堂族长由地主豪绅垄断。对农民常以破坏族规的罪名动以酷刑。祠堂对同族人很不平等,贫苦农民,妇女不能进祠堂。据韶山一个祠堂统计,女人能进祠堂者9人,不能进祠堂者300人以上;男人能进祠堂者103人,受限制而不能进祠堂者200人以上。
  
  其二,族权还有催缴赋税的职能,族众如有敢于抗拒交纳粮税者,必受族权裁制。地主还常常以重租、重息、重捐和借预征田赋,剥削农民的资财,在赵恒惕统治时期,湖南地租自百分之四十至七十,甚至二八开、一九开,民国七年,韶山农民钟志申率众冲进上七都团防局,反对土豪劣绅强征“烟灶捐”,受到严厉打击。
  
  其三,族权还有组织武装集团的权力。太平天国的入侵,清廷的特授,激发了韶山历史上空前的一次从军热潮。同时,族长一般都大小不一地担任武装集团的头领,例如成胥生不仅是成氏家族的族长同时还担任湘潭县西二区上七都团防局局长。被授予了政治权力的族权由此可以为所欲为,毫无顾忌。
  
  二、故乡成为毛泽东一生探索民生问题最早的实验地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代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国家“既贫且弱”,人民生活困苦。要解决这个民生问题,只有实行民生主义。其中重要的指导原则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他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日平均地权,二日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就是将土地收回国有,给农民耕种,使耕者有其田。土地问题事关农民的生计,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民生问题就解决了大半。正如他说“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也就完成七八分了”。他的这一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是,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了农民主力军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一直以主要精力发动和领导城市工人运动,对农民问题尚无足够认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工人阶级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革命屡屡受挫,由此,有一部分共产党人开始逐渐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和武装斗争的必要性。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关注农民问题的领导人之一。根据张国焘的回忆,1923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三大上,毛泽东在发言中就强调农民革命的重要性,进而指出中国共产党不应只看见局处广州一隅的国民党,而应重视全国广大的农民。他清醒地认识到,湖南的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更少,可是漫山遍野都是农民,纵观中国的历史,不难发现,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毛泽东之所以能得出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他对农民的切身了解。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深刻地体会到了下层百姓的痛苦,所以他曾说: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换句话说,革命就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民不聊生的状态,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由此可见,毛泽东提出的革命只是达到人人平等、政治解放的手段,而终极目标却是解决民生问题,这一点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相统一的,或者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是一致的。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回到家乡后,很快便给韶山日益腐朽的封建势力以致命的一击。他宣传新思想,建立革命组织,带领大家闹革命!(中国政治论文 fanwen.oyaya.net)并将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的根源: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我们理解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开展的农民运动,再不能把思路止步于手段和过程,而要瞩目于他的终极目标。
  
  1.唤醒民众
  
  为了发动农民,毛泽东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走访工作。他这么做的目的有二:一是便于了解情况,为革命做准备;二是便于发动群众,更方便团结、教育群众。
  
  据老人回忆:毛泽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同行的有毛福轩、贺尔康、庞叔侃等,经常在山里转,每天要走五六十里路。
  
  走访中,毛泽东非常注意发动和教育群众,同时培养革命骨干。
  
  他回乡的时候恰逢春节,于是便利用拜年串门的方式走访民众,接着他又在自己的家里摆起了牌桌,开流水席,借此吸收了一批思想较为先进的农民。毛泽东曾经教育大家说,我们韶山,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穷。穷到什么程度呢?十户就有九户是田无升合,地无寸土。就拿在座的新梅哥来说吧,自己虽然做郎中,可是全家大小七口人吃茶饭,只有一亩田,年年是禾镰上壁,就没有饭吃。但是穷得有志气,好多人都不愿意受地主欺压,像志申哥就是这样,敢于和团防局长成胥生作对,把成胥生的团丁像赶疯狗一样地赶跑。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在一批革命骨干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十多所农民夜校,尽管夜校普遍条件简陋,但是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
  
  2.组织建设
  
  毛泽东在韶山先后建立了青年团、共产党、农民协会、雪耻会和国民党等或公开或秘密的行政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培养了一大批的革命骨干和革命积极分子。
  
  其中,最重要的革命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韶山特别支部。1925年6月,在毛泽东卧室的楼上,毛泽东亲自介绍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入党。
  
  其次是韶山秘密农协,农协以毛泽东为总发起人,各地发起人则以中国共产党韶山特别支部成员为主,并且发展迅速。据《湘潭县农民运动报告(1926年12月)》记载:“湘潭

《毛泽东一生关注民生问题的故乡渊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16291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