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字学论文 >> 正文

中国古典词味论的承传


中国古典词味论的承传
胡建次(南昌大学中文系,江西南昌330031)
作者简介:胡建次,男,教授,山东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
摘 要:我国古典词味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味”作为词作审美之本标树之论的承传,二是词味表现要求之论的承传,三是词味创造与生成之论的承传。其中,在第三个方面,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字语运用与词味关系之论的承传,二是词作用笔与词味关系之论的承传,三是艺术表现与词味关系之论的承传。上述几条线索,从主体上展开了古典词味之论,分专题勾画出了古典词味论的论说轨迹。
关键词:古典词学;词味论;维面展开;线索承传
中图分类号:I2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0)04-0026-05
“味”是我国古典词学审美论的重要范畴,它与“韵”、“趣”、“格”、“境”等范畴一起,被用来概括词的审美本质特征,标示词的不同审美质性。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味”是一个出现和成熟得相对较早的审美范畴。它确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于唐宋,承传于元代,完善于明清,已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一、“昧”作为词作审美之本标树之论的承传
我国古典词学将“味”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主要出现于清代。其主要体现在刘体仁、孙麟趾、蒋敦复、刘熙载、沈祥龙、王国维等人的批评言论中。他们主要从词作艺术魅力融含的角度,对“味”在词作审美中的本体地位予以标举与阐明。
清代前中期,刘体仁的《七颂堂词绎》云:“晏叔原熨帖悦人,如‘为少年湿了,鲛绡帕上,都是相思泪,便一直说去,了无风味,此词家最忌。”刘体仁通过评说晏殊词作将“相思”之题和盘倒出,过于直白浅露,对词作较早提出了含蓄有味的要求。他把缺乏滋味论断为词家创作的大忌,体现出对词作含蓄之美的推崇。孙麟趾的《词径》云:“学问到至高之境,无可言说。词之高妙在气味,不在字句也。能审其气味者,其唯储丽江乎。”孙麟趾明确将“味”标树为词作审美的本质所在。他界定,“气味”是使词作显示出“高妙”的东西,它具有非实体性的特征,要通过字句加以体现,但又并不完全体现在字句之上。蒋敦复的《芬陀利室词话》云:“诗至咏古,酒杯块垒,慷慨激昂,词亦有之。第如迦陵之叫嚣,反觉无味。”蒋敦复具体论说到怀古词的创作,他对陈维崧怀古之词过于呈现出议论化的色彩不以为然。其论对“味”作为词作审美的本质所在实际上也予以标树。其又云:“若入李氏、晏氏父子手中,则不期厚而自厚。此种当于神味别之。”敦复对李瑕、李煜和晏殊、晏几道的词作都甚为推崇,论断他们的词作含蕴丰厚的思想内涵与不尽的艺术意味,人们应该注重从词作的“神味”上对它们加以辨析。蒋敦复进一步将“味”视为词作审美的质性范畴。
在晚清,刘熙载在其《艺概·词概》中云:“词之为物,色香味宜无所不具。”刘熙载将“味”与词作艺术表现中的“色”、“香”一起,论断为词作最重要的审美质素,见出了词作审美展开的多维性。其又云:“桓大司马之声雌,以故不如刘越石。岂惟声有雌雄哉,意趣气味皆有之。品词者辨此,亦可因词以得其人矣。”刘熙载通过评说桓温与刘琨诗作的高下之别,又触及词味的论题。他主张品词应从“意趣”、“气味”人手,品其词,知其人,体现出他切实地将是否有味视为词作审美的首要准则,见出了“味”在词作审美中的本体地位。沈祥龙的《论词随笔》云:“词之蕴藉,宜学少游、美成,然不可人于淫靡;绵婉宜学耆卿、易安,然不可失于纤巧;雄爽宜学东坡、稼轩,然不可近于粗厉;流畅宜学白石、玉田,然不可流于浅易。此当就气韵趣味上辨之。”沈祥龙在辨析不同词人的词作风格特征时,将“味”与“气”、“韵”、“趣”一起,标树为词作审美最重要的东西。他强调说,要从审美质性的深层次上界分词人、词作,趋正而离变。沈祥龙之论,在清人将“味”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中论说得最为明确,显示出了重要意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则云:“北宋名家以方回为最次。其词如历下、新城之诗,非不华瞻,惜少真味。,王国维通过评说贺铸之词,对“味”在词作审美中的本体地位也予以标举。他批评贺铸之词与朱彝尊、王士稹的诗一样,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尽管华美富赡,但在艺术魅力的呈现上仍然有所不足。
对“味”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之论,在现代词学中也有承传。如:赵尊岳的<珍重阁词话》云:“作词首贵神味,次始言理脉字句。神味佳则胡帝胡天,亦成名作,而神来之笔,又往往在有意无意之间,其中消息,最难诠释。”,赵尊岳承传前人之论,继续将“味”标树为词作审美的最重要所在。他说,“神味”是词作艺术表现中最核心的东西,与词的理脉、字句不处于同一层面,它在最本质的意义上决定着词作的优劣高下。
二、词昧表现要求之论的承传
我国古典词学对词味表现要求之论,也主要出现(fanwen.oyaya.net 凹丫丫范文网 )于清代。其主要体现在孙麟趾、周济、刘熙载、程文海、陈廷焯、沈祥龙等人的论说中。这一方面的论说视域较为零散,并未形成什么像样的专题承传线索。我们将它们放在一起略作勾勒与阐说。
在清代前中期,孙麟趾的《词径》云:“陈言满纸,人云亦云,有何趣味。若目中未曾见者,忽焉睹之,则不觉拍案起舞矣,故贵新。”孙麟趾对词味表现提出了应追求有新鲜之味的要求,他强调说,要在艺术陌生化的过程中使词作审美具有触人心神的特征,这与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诗歌新鲜趣味的提倡是一致的。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云:“雅俗有辨,生死有辨,真伪有辨,真伪尤难辨。稼轩豪迈是真,竹山便伪;碧山恬退是真,姜、张皆伪。味在酸咸之外,未易为浅尝人道也。”周济在评说宋代几位代表性的词人、词作艺术表现真伪的同时,还承传了司空图论诗之意,提出了“味在酸咸之外”的论断,其论寓含着词味,具有含蓄朦胧与不断发散的特征。在晚清,刘熙载的《艺概·词概》云:“词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刘熙载指出词作的语言运用可以趋淡,但必须淡而有味。他将“味”与“韵”、“骨”一起.视为词作艺术创造与审美的最质性的东西。程文海的《题晴川乐府》云:“苏词如诗,秦诗如词,此益意习所遣,自不觉耳。要之情吾情,味吾味,虽不必同人,亦不必强人之同,然一往无留如戴晋人之诀,则亦安在其为写中肠也哉。”程文海在词作的艺术表现上提倡要有个性。他认为,苏轼之词如诗,秦观之诗如词,这都是缘于创作者所禀的气质

《中国古典词味论的承传》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20638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字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