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世界史论文 >> 正文

伊斯兰教与战后中东社会现代化


政。这表  明妇女已经摆脱了传统伊斯兰教的规范和约束,融入现代社会潮流之中。70年代以来,  阿曼妇女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享受与男子同等的教育和社会福利,参加工作  的妇女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不少阿曼妇女在政府部门崭露头角,1994年  ,阿曼妇女终于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科威特、约旦、埃及、土耳其等国在妇女解  放道路上也走在前列。即使对妇女的社会和智力发展有种种限制的沙特阿拉伯,妇女的  命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自费萨尔国王执政以来,沙特的妇女已获准越来越多的参加国  家生活。[11]第三,妇女组织相继出现。近几十年来,中东国家出现了许多像妇女协会  、慈善协会和女童子军这样的妇女组织,这些组织的活动日益频繁,影响越来越大。如  约旦的主要妇女团体“约旦妇女联盟”一直为妇女争取那些被政府或其他公共团体所忽  视的基本权利。1958年,科威特妇女掀起了“告别面纱”运动,到70年代,科威特妇女  已经可以身着时髦服装在大街上行走并且不必带面纱。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  妇女大会上,科威特政府代表团提出了禁止歧视妇女、保护妇女权利、有效发挥妇女的  社会作用等一系列原则,受到了大会的重视。当然,中东妇女的社会地位还有待进一步  改善,而且前进道路上阻力和困难还会很多,中东广大妇女正殷切地盼望着人道、公正  、充满仁爱的世界早日到来。
  战后中东社会生活方面最为奇特的一种现象就是以色列的社会经济组织“基布兹”。  基布兹(kibbutz)是希伯来语“集体定居点”的音译,也有人把它译为“农业合作社”  或“集体农庄”。它是以色列大社会中的小社会,一个具有特殊价值观和特殊生活方式  的小社会。到1989年,基布兹的总数已达270多个,在其中生活的总人数为12.5万多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2.7%以上,[12]经营着全国35%的土地。[13]基布兹创立时只经营农  业,20世纪60年代以后,它所经营的工业、制造业和旅游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基布兹的  基本原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它的一切财产和生产资料均为全体成员所共有,  实行民主管理。成员之间完全平等,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基布兹成员之间没有金钱往  来,成员也不领取任何报酬或工资,生活的一切基本需要全部由基布兹提供。这样,基  布兹既是农村的一个基本生产单位,又是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形式,在加上它还具有平战  结合的特点,实际上成为一个农工商军四位一体的社会组织。[14]基布兹的出现,体现  了以色列人用自己的劳动实践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体现出了早期锡安主义的乌托邦倾  向和打破旧日犹太人与世隔绝的生活意愿。在其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为以色列国家  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但近年来,基布兹的数量和性质都在发生着变化,其影响  也在减弱。
  五、伊斯兰教与文化教育的发展
  国内外从事现代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一个成功的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标志是一  个国家(民族)综合实力持续不断增强的过程,它的基础和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而  实现人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在于国家和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高  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战后中东各国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  了显著的成效。
  在文化方面,中东伊斯兰各国由于中东国家现代化在实践中的受挫以及第三次中东战  争中阿拉伯国家的惨败,穆斯林文化界再一次把目光转向固有文化的本源,并力图以此  为基点,重建伊斯兰文化。所以,70年代以来,伊斯兰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向  伊斯兰教的“回归”,即返回到伊斯兰传统文化中去,抑制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建  立起一种以伊斯兰精神为主导的文化模式。为此,一些国家加强了对伊斯兰文化遗产的  整理和研究,在各种语言、文学研讨会、诗歌节和艺术节中都将展示和研讨民族文化艺  术遗产作为重要内容。各种关于伊斯兰教的书籍、刊物的出版数量大为增加,广播、电  视中有关伊斯兰教的节目也大量出现。1986年3月阿拉伯作家联盟在巴格达举行第十五  次会议,以《阿拉伯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应答》为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此外,思想家、哲  学家们也纷纷著书立说阐述他们的立场观点。专家学者们从复兴伊斯兰努力的历史与现&n

bsp; 实、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对抗、世俗化与宗教极端倾向等方面阐述伊斯兰的理想与精神  ,以创建一种全新的伊斯兰文化模式。[15]埃及是中东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开罗大学  是中东最高的学府之一,每年不仅为埃及也为中东其他国家培养大批人才。埃及还是阿  拉伯世界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国,其影视作品在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地区广为流传。埃及的  政治影响也伴随其培养的人才和文化产品的传播而扩及到中东广大地区。
  中东非伊斯兰国家的文化发展也出现了新气象。最有代表性的是以色列文化的成就。  总体来看,以色列文化发展是一种全方位的。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电影、考古  、文博、体育和新闻出版等方面均表现突出。据1990年的统计,以色列拥有几十个音乐  团体和机构,一年中可举办327场音乐会和歌剧演出。文博事业也相当发达,共有大小  博物馆120个,每年参观的人数近1000万。[16]新闻事业也很发达,据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统计数字表明,1988年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每年人均读书数量的比例上,以  色列均居世界第一。全国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不到4000人就拥有一  座公共图书馆。小小的以色列有29种报纸、各种杂志和刊物890种之多。[17]在世界文  化争奇斗艳的百花园里,以色列文化呈现出了大众化、自主化的独特风格,反映了犹太  民族生存和复兴的浓重氛围。
  在教育方面,战后中东国家普遍采取了重教政策和措施,其成就也令世人瞩目。中东  地区传统教育的特点是宗教性教育,因此,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世  俗化、现代化,发展包括普通、职业、师范、高等、成人、特殊教育在内的完整的现代  教育体系。就连阿拉伯各君主国也注意与共和国建立统一的教育体制,如1957年约旦与  埃及、叙利亚签订协议,统一三国的教学目标、课程、考试和教师资格认证。1964年阿  拉伯国家又签订了《阿拉伯文化统一公约》。[18]在发展现代教育的同时,传统的宗教  教育也被保留,并在70年代以来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推动下有所扩大,据阿拉伯联盟教科  文组织198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伊斯兰课程在中小学课程里所占比重也明显增加,出现  了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同时发展的现象。
  在海湾地区的沙特阿拉伯,教育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大幅度上升。1  960年——1974年间,教育经费一直保持在国家预算的10%左右。1990年教

《伊斯兰教与战后中东社会现代化(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20651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世界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