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周宝砚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政治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制定更加严格的防弊举措、科举及第后直接任官、确立三级考试制度,以及改革考试内容、更加注重经世致用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大大提升,为封建统治阶级网罗了大量人才,维系了封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作。但是,随着录取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及第者待遇和地位的提高,强烈吸引了大量读书人为做官而应试,宋代因此出现了历史上非常严重的冗官现象和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从而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成为制约宋代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度;主要特点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经的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宋代科举制度非常值得一提,宋代在沿袭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对科举制度不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得科举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都大大提升,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其许多做法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宋代科举主要有贡举、制举、武举和童子举等。其中贡举实行时间最长,取士数量最多,对社会影响也最大。因此,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贡举考试。
  
  一、宋代开科取士的背景
  
  所谓科举,即分科举人,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这一制度创始于隋朝,发展于唐,至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地改革,使得科举取士制度日益完备起来。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代皇帝不仅开殿试,亲自主持考试,而且还写诗,鼓励士子读书考试。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就写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月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皇帝的大力提倡起到了非常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同时科举及第后优厚的待遇又促使更多的学子积极投身到科举考试的队伍之中。
  
  宋代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开科取士呢?原因主要有:一是从宋代建国的历史背景来看,宋代之前是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由于年年战乱、政局不稳,科举考试也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改朝换代多依靠武人,因此武人日益骄横,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很多人不愿意读书。为了扭转这种风气,就必须大力倡导;二是从宋太祖起家的背景来看,宋太祖是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皇帝宝座的,他上台后,十分担心武将们效仿他的做法,重新夺权,而要改变武将骄横的局面,就必须有一个力量来压制、牵制他们,而这个力量就是文官队伍,所以“重文抑武”很自然就成为宋代国策。有宋一代,始终鼓励读书,优待读书人;三是从统治目的来看,宋代大力推行科举考试制度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从社会学角度来说,适量的社会流动,有助于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面,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与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缓解社会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社会流动的渠道本身并不多,下层人士或贫寒子弟要想一朝出人头地,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境地,科举考试就是不二的选择。而当宋代统治者不仅提供了这个上升通道,而且大力推行时,自然会把大量读书人吸引到科举考试做官上来,让他们把毕生精力放在读书、考试上。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也繁荣了文化,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此外,宋代中小地主阶级在经济上取得实力的同时,也希望获得政治上的地位,他们迫切要求通过科举参与政治,以维护自身利益,而宋统治者要加强中央集权,同样需要大量认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读书人,可谓需求与供给在这里达成了一致。
  
  二、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科举考试制度在宋代经过改革后,已相当成熟、完备,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扩大科举取士规模;严格科举考试管理;科举及第后直接任官;确立三级考试制度;丰富考试内容等。
  
  (一)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
  
  如上述种种原因,宋代十分重视科举考试,为了鼓励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国家取士的范围更加扩大了。再加上,宋朝取士不问家世,“贡举重任,当务选擢寒俊”,大批没有社会显赫背景的人士以及寒士更加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而宋代科举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愿。据统计,北宋能人《宋史》的官员46.1%来自寒门,而晚唐入两《唐书》的官员中寒族比重仅占13.8%。同时,宋代名相中,有不少也出身寒门,其中被世人熟知的如范仲淹、欧阳修等。来自寒门子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并不断登上权力高峰,这在社会上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更加激励读书人通过科举改变出身。
  
  再从录取人数来看,宋朝的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大幅增加。据统计,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36 131人,加上诸科等总数达11万多人。宋代开科期间每年平均录取进士115.07人,为唐代(26.01人)四倍以上,各科总录取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在这些录取总数中,除了正奏名(即宋制省试进士合格者)外,还有一种叫“特奏名”的考试。这种考试是专门为参加过15次考试而不中的人设立的,能历经这么多次考试的人一般都是老人(因为宋代自仁宗以后,科举已确定三年一届)。参加“特奏名”考试后授官很低,部分特奏名甚至只有虚衔,不予实职。尽管如此,通过参加“特奏名”考试而录取的人数却十分庞大。据有关学者的初步统计,两宋科举共录取的11万多人中,参加特奏名考试而录取的约为5万人,占了全部登第人数的约45%。这种扩招模式使大量屡考不中者也不致因绝望而萌生异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稳定。
  
  (二)规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21336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