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国民经济论文 >> 正文

市场的逻辑与中国的变革


再创造价值,不是通过使别人变得幸福自己变得幸福,而是通过使别人变得不幸福自己变得幸福。记得很久以前有幅漫画,标题是《谁说我们不努力》——两个人在拉锯,但锯齿是向上的,木头永远锯不下来。这还算好的情况,最怕的是锯齿对着另外一方,再把人锯伤。
  私有经济是“产权经济”。改革开放赋予了个人一些财产权利,比如我是个农民,我有了钱可以雇人,可以乘飞机,可以买车,也可以上互联网。《史记》里有两句话很好地描述了这个现象,“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而计划经济下农民连土地上种什么,都要由政府说了算。当权利的基础发生变化的时候,人的观念往往还不能完全跟上变化,所以上世纪80年代有许多对改革不满的声音。正是由于产权制度的变革,只有通过使别人幸福自己才能幸福,这样,每个人追求幸福的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个不断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国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富就是这么一年一年地累积的。
  我们过去研究经济的时候喜欢用资本的概念,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资本,归根结底还在于人的因素。试问,一个社会最优秀的人在做什么?我认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一定是最优秀的人都在当官。而一个发达的国家,一定是最优秀的人大部分都在做企业。在计划经济、职权经济下,最优秀的人肯定都流向了政府,当然有一部分人根本没有机会,那就是农民——他进不了城,当不了工人,当不了兵,当不了干部。所以农村中最优秀的人最后就分成了两类:一类人当上了生产队长、村干部;另一类人成为投机倒把分子甚至锒铛入狱。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私有经济、乡镇企业,基本上就是由这两类人开创的。我们的户口制度尽管是很不好的制度,但是从改革的过程来讲,也许恰恰是户口制度,保留了改革的火种。也就是说,由于农村中最优秀的人才没有进入政府,所以企业家的第一步是从农村迈出——农民企业家。接下来,随着经济更加自由,产权更受重视,一部分城市政府官员也开始下海。如果我们现在研究一下上海、北京等地诸多知名地产商的共性,一定多有类似的“从政府中走出”的背景。
  回过头来,中国现在面临的好多问题其实都与两种权利的并存有关。一是职权,二是产权,“职权经济”和“产权经济”相结合便产生了腐败。有职权的人换产权,有产权的人买职权,然后再转换成产权。我们对三代企业家往往持不同的态度:第一代企业家,我们称“万元户”、“大老粗”。尽管我们吃他的东西,他为我们带来幸福,但我们看不起他。第二代企业家,因为他跟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觉得他腐败。第三代企业家是海归,资金来自国外,受到过较好的教育,搞的是普通人不懂的“高科技”,我们对他还比较尊重。但是至今,对于前两类企业家,我们还是不太习惯。或许,整个中国变革的过程,就隐现在这三种态度的背后。
  未来,我们整体的目标应该是减少“职权经济”的领域,扩大“产权经济”的范围。而我们的改革恰恰是要迈过这一步变得越来越困难,政府的权力仍然过度强大,所以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反思,导致政府权力的放松,私有财产的扩大。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反倒使得政府的权力加大,尽管许多问题确实只有政府才能解决,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因此,我们思考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着眼于长远,不能被短期的现象所迷惑。比如,我们为了把GDP拉到8%以上,出台了那么多的国家投资,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且不说今天的通货膨胀、国有企业的扩大、私人企业的受挤对,现在价格一涨,政府控制价格的传统报批等办法都回来了,这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损害非常之大。
  最后,回到我一开始讲的,科学并不一定总是进步的。我们用凯恩斯主义的办法来治理这个国家,实际上违反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常识。先看投资,在亚当·斯密看来,投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只有提高生产力的投资才值得进行。而我们今天的投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创造总需求,至于有没有生产力的提高则在其次,甚至可以忽略。再看贸易,在亚当·斯密看来,市场越大,分工越细,进步越快,因此越自由的交易越好。但在凯恩斯主义那里,只有出口大于进口才增加GDP,出口小于进口就是减少GDP。举个例子,一个国家出口100万,进口90万,贸易顺差10万,对GDP的贡献就是正的。一个国家出口100亿,进口101亿,贸易逆差1个亿,对GDP的贡献就是负的。而唯一的应对政策就是,能减少进口就减少进口,能增加出口就增加出口,所以贸易保护主义等自然也来了。
  限于篇幅,许多问题在此还无法展开。我希望如上所说的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的改革发展问题。
  注释:
  ①本文据作者2010年12月10日在上海社科联会议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市场的逻辑与中国的变革(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15783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国民经济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