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综合范文 >> 节日相关 >> 其它节日 >> 正文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这件事传开,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出现了五月五端午节小孩老人戴药包的习俗。也有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集艾草和菖蒲悬挂于大门和屋门上,用于驱瘟除浊消毒。虽然所使用的药物不同,却表达的是同一个道理和目的。因为艾草和菖蒲是可以随处都能采到的中药,在现实生活中呈现的景象比药用香包更普遍更普及更被人所知。所以在很多地方,谈到端午节,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在门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习俗,并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人心目中,屈原是正义和气节的代表,是一切邪恶和谬毒的克星。人们在纪念屈原的日子——端午节在门口插艾草、菖蒲、戴药香包,既是对古代先民讲卫生的习俗遗风,也是对屈原精神的附和和延伸。正义和气节能使敌人闻而胆颤,能使众人群情激昂,这种精神还不能击退自然灾害和疾病么!
  
  而东北满族过端午节,是用杜鹃花的露水洗眼睛。传说,清朝初年,宁古塔瓜拉佳氏有个青年叫唐阿里,英俊诚厚,能骑善射。他随顺治爷入关,被满山杜鹃花所迷,常登山赏花。有一天,碰上一只猛虎扑向一个老人,他便搭弓发箭将虎射死。虎口余生的老人也是满人,就将女儿年息许配给他,并送给他一棵杜鹃花根,约定栽在他故乡的山上,花开之日就是成亲之时。唐阿里解甲回乡,精心栽培,杜鹃花根果然在第二年五月初生叶抽枝开花了。姑娘和老人也如期而至,两人成了一对恩爱夫妻。一年之后,苞子神路过此地,发现年息姑娘美貌无比,顿生坏心,想把年息姑娘强行带走,霸占为妻。年息姑娘不从,被苞子神打昏。唐阿里打猎回来,见爱妻奄奄一息,放声痛哭。昏迷中的妻子睁开眼睛说:“你别哭,我死后别埋,每天喂我三勺苏子油、三十块苏子饼,过三七二十一天,还能活过来。切记,别喂肉和面,把我放在有阳光的地方。”说完就咽气了。唐阿里按照妻子的吩咐,精心照料,到二十一天头上妻子果然死而复生,二人又过上恩爱日子。又过一年,火神从这里路过,发现年息姑娘漂亮,也起了邪心。他要强行与年息姑娘成亲,年息姑娘宁死不从。闻讯赶回来的唐阿里,见状挥刀就砍。火神大怒,就用火将唐阿里和年息姑娘活活烧死,并把它们的骨灰撒得漫山遍野。唐阿里和年息不能再活过来了,就变成了杜鹃花,每到端午节开满漫山遍野。人们说,杜鹃花是唐阿里与年息姑娘的魂托生的,有灵性。所以每年端午节,人们一早就成群结队上山用杜鹃花露水洗眼睛,采摘杜鹃花回家治气管炎,久而成俗。
  
  内蒙古达斡尔族的端午节,也称“药泉会”。追溯它的来历,也源于一则优美的民间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端午节前夕(五月初四),牧民卡拉桑白音因反抗牧主欺压,被吊在马棚毒打得昏死过去,牧主才罢手回屋。深夜,女牧民阿美其格趁牧主休息,牵出一匹快马,将奄奄一息的卡拉桑白音从马棚上救下,驮上马背一块跑了。牧主闻讯追赶,用毒箭射伤了阿美其格的腿。阿美其格借助夜色和森林的掩护,忍疼逃出魔掌,但毒箭发作,她和卡拉桑白音一块坠落地上。清晨(五月初五),卡拉桑白音被冷露打醒,渴得厉害,想喝水。可在蒿草没人的荒野,上哪儿去找水呀!正在他四处张望时,从西边山坡上下来一只受伤的小鹿,一瘸一拐,腿上流着血。小鹿走到距他不远的地方站住,先是将头伸进一个坑里,咕咚咕咚地喝,然后又跳进去,扑嗒扑嗒地洗。不一会功夫,小鹿又蹦又跳地跑了。卡拉桑白音又惊又奇,那坑里有什么东西呀,怎么小鹿喝几口扑腾一会儿就不瘸不拐了呢?他忍着浑身的伤疼,一步一步爬过去,原来是个翻花冒泡的小泉坑。他试着尝一口,辛辣煞口,凉彻肺腑。再喝几口,精神大增,伤口也不觉得疼了。他明白这是药泉,赶紧跑回去把阿美其格抱来,拔下毒箭,用泉水清洗伤口。不一会儿,阿美其格也醒了,他们俩便跳进泉子里一齐洗起来。吃顿饭的功夫,毒箭全消,伤口痊愈。为了纪念这个地方,两人用石头在泉旁堆起一条石龙。从此,每年端午节这天,牧民们都要来这里喝泉水治病,同时还吃粽子、煮鸡蛋和肉馅白面饺子,形成奇特的地方独有习俗。
  
  另外,在华北东北一些地区还有“滚鸡蛋”习俗,即端午节早上,长者用手按煮熟的鸡蛋在孩子的肚皮上滚来滚去,然后让孩子吃下,谓之可免除孩子日后肚子疼;天津河北一带流传着“避灾星”习俗,即五月初各家用布裹棉花或蚕屎、豆子缝制小狗、小人、小包等,用红线作链挂在孩子脖子上,在端午节这天摘下抛入湖河水中,谓狗咬灾星,免受恶晦;吉林一带的“蛤蟆吞墨”习俗,即端午节早上捉几只蛤蟆,将一块小墨锭塞进其口中,然后处死晒干,以备日后用其治疗疮疥;桦甸县一带的“挂辣椒”习俗,即端午节早上以线将红辣椒串成肖人形,挂在门楣,以禳灾祸;河北平山古俗端午节到河里放河灯,意为送灾病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由屈原投江殉国而生的端午节,在各地的传衍中,已加进许多地方色彩的内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疫病的畏惧和防范心理,祈求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在封建社会,一些帝王和官吏也利用人民群众对屈原的怀念和热爱,以桃代李,来愚弄民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据《新唐书》记载: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蓝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名馗,即不第武举,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逐邪魔。这段记载虽然荒唐,至今在江淮地区一些人家,冀中雄县一带,还有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或装扮钟馗游街的习俗,用以“镇宅驱邪”、倡导正义。如果把这种传习也作为端午节内容之一,那恐怕就是传统节日中后世附炎的成分了。其中虽有迷信之嫌,也是农耕时代奇俗之一。
  
  其三,躲避兵灾匪祸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争王夺霸的战争,改朝换代的灾难,匪抢贼欺的祸患,犹如大海的波涛,一浪未平又一浪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祈求太平安康的人们,也将在五月初五前后为他们消除灾难的功臣良将、英雄好汉放在端午节这一天进行祭祀和纪念。
  
  在河北冀南地区,有这样一则故事:明太祖末年,冀南出了个叫陈铁驹的武举,面恶脸黑,力大无比。他自幼习武,刀、枪、剑、戟样样精通,但几次进京比武,都因为面貌丑陋榜上无名,对朝廷不满。太祖去世后,他听说北京的燕王在招兵买马,要聚众反朝,便告别妻儿老小,投奔燕王去了。燕王见他武艺超群,心诚性直,便封了他个先锋官,随军南征。队伍到了黄河边,燕王下了一道命令:“五月四日过黄河,就快到京畿了,大家要见人就杀,见房就烧,鸡犬不留!”陈铁驹一听这话,心里直冒冷气,顿时脸色蜡黄。燕王发现,就问他是怎么回事?陈铁驹不会撒谎,忙跪下说:“启禀大人,小的本是黄河北岸人氏,家中有年迈双亲和爷爷奶奶,还有妻子儿女。大王下令过河要杀尽斩绝,末将全家人就命归黄泉了!”燕王觉得铁驹说的有道理,从路边一棵石榴树上摘了几朵石榴花,又从地上揪了一把艾草交给他说:“爱卿不用担心,你马上回家把这些交给家人,让他们把艾草插在大门上,把石榴花戴在头上。我传令三军,见门上插着艾草的、头上戴着石榴花的,不烧不杀。”陈铁驹连夜赶回家,让家人和乡亲们赶快做标记。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一夜之间冀南一带村村庄庄、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插了艾草,头上戴了石榴花。燕王的队伍杀过黄河,一看家家门上插着艾草,人人头上戴着石榴花,就从冀南过去了。冀南人躲过了灾难,陈铁驹可遭殃了。燕王怪他泄露军机,没到南京就用计把他杀了。冀南的乡亲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到端午节这天,家家门鼻子上插一把艾草,大姑娘小媳妇都要在鬓角戴一朵石榴花。有的还一家老小面北磕三个响头,洒三杯酒,感谢救命之恩呢。这个习俗一直传到今天,形成一道独特的端午风俗画卷。
  
  同样是在河北,在北部的宣化一带,端午节的风俗却是戴花红串。所谓花红串,是用各色杂布头剪成铜钱大小的圆,用干蒜苔剪成半寸一截一截的短棍,然后用线相隔着串起来,戴在大人小孩的脖子上,远看就像串起来的一串各色花。这个风俗的来历,是纪念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而传下来的。那时候,官吏贪赃枉法,欺男霸女,老百姓无法生存。玉皇大帝得知民间疾苦,派金香炉下凡为民除害。金香炉下凡,投胎到黄家,取名巢。他从小丧了父母,被一云游僧收留,整日练习拳脚,练了一身好功夫。黄巢祭刀起事,众人响应,杀得贪官污吏血流成河。有一天,他冲进宣化府正杀得起劲,突然发现一个妇女背上背了个大小孩,手里牵着个哭着的小小孩跑。黄巢奇怪,就拦住问:“你为什么不背小的背大的?”妇女跪下说:“大小孩是前头留下的,小的是我生的。我要是背上我的儿跑,这不叫人笑话吗?”黄巢一听,大吃一惊,心想原来这官府里也有好人呀!当他得知这位妇人是个佣人,把手一挥说:“你带着两个孩子走吧,我不杀好人。”那妇女叹口气说:“杀就杀吧,反正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迟早还得死。”黄巢觉得妇女说的对呀,她躲过了我的刀,躲不过众多义军的刀,想了想说:“这样吧,你回家给孩子们做个花红串戴上,我传令三军,见了这个记号就不杀。”那妇女谢过黄巢,回家把这事告诉了左邻右舍,很快这一带的人都戴上了花红串。从此,黄巢率领的起义军只杀贪官,不杀戴花红串的平民百姓。这一天,正好是端午节。后来黄巢被官府捉住杀了,宣化一带的老百姓就在这一天戴花红串,纪念黄巢的恩德。
  
  同样是端午节纪念黄巢,在福建畲族生活地区却是这样流传的:黄巢起义军打到福建罗源县畲族聚居地,在山冈坪地扎营过夜,见了畲族人唱畲族歌施畲族礼,不许进村惊扰百姓。人们知道黄巢的队伍只杀贪官富豪,就欢欢喜喜把他们迎进村寨。至今这一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山客今日歌声扬,村村户户宰猪羊。美酒山歌敬义军,黄巢畲山过端阳。”就是对当时义军深得民心、畲汉团结的生动写照。传说,农历五月初三这一天,黄巢腰上挂的宝剑“咔咔”直跳,这是要杀坏人的信号。这时候,正好探马来报,有大队官兵要用火来烧畲寨,攻打义军。黄巢断定官军要利用端午节家家忙着过节来进攻,忙召集部下商定提前一天打官军个站脚未稳。五月初四,义军每人带上两个菅叶粽子,兵分三路出发,畲族民众也提刀握矛助阵。黄巢把宝剑一挥,群山螺号长鸣,义军奋勇当先,杀得官兵纷纷逃窜,大获全胜。五月初五这一天,义军和畲民同庆胜利,同过端午节。后来,黄巢带着义军走了,畲族人民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将黄巢练兵的地方称为“黄巢坪”,每年端午节家家门口插菖蒲草。为啥?菖蒲叶长得像黄巢的宝剑,可以避邪,穷人看了高兴,官兵看了害怕。
  
  同上述内容相左,在广西瑶族聚居地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是这样流传的:有一年,穷人造反,官兵剿杀,村寨遭到血洗,百姓纷纷逃难。路上有个逃命的瑶族妇女,背着一个五岁的孩子,拉着一个三岁的孩子,来到一座山上,前面是长满葛藤的险峰,后面是挥刀喊杀的追兵。她泪流满面地搂住三岁的孩子说:“孩子啊,莫怪阿妈心狠,拖着你,大家都逃不脱。为了救你背上的哥哥,只好狠心丢下你啦!”那三岁孩子使劲抓着阿妈的衣服,哭喊不停:“阿妈,莫丢下我呀——”这时候来了一位白发银须的老人,站在瑶族阿妈面前问:“你怎么不背小的孩子反而背大的呢?”阿妈说:“我背上背的是壮族的孩子,抱着哭的是我亲生的孩子。”老人又问:“那你为什么丢掉亲生,去救别人的孩子呢?”阿妈说:“他的爹妈都被官兵杀了,救了他,就是留下一条根,将来可以报仇雪恨。”说完,她心一横,把自己的孩子推在路边,背起壮族的孩子就要向山上跑。白发老人被瑶族母亲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便拦住她讲:“你莫慌,顺着这根老葛藤爬上去吧。”说罢,他扯动路边的老葛藤,一抖就闪现出一条山路来。瑶族阿妈大步快跑到山顶,回头一看,悬崖峭壁上根本没有路。她不忍心看山下自己的骨肉被官兵残杀,流着泪就带着壮族孩子转到另一个山头了。走到山脚下一看,奇怪了,自己丢在那座山脚的孩子,正在这座山下的泉水边玩哩。抱起孩子一问,才知道也是那个白发银须的老人救的。官兵退了,瑶族阿妈带着两个孩子回到村寨,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大家都说是屈原显圣了。从此,瑶寨和壮寨的家家户户在端午节这天,都要在门口挂上葛藤纪念屈原,一直传到现在。
  
  上述死则不同的故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21760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其它节日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