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综合范文 >> 节日相关 >> 其它节日 >> 正文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年,明天都到对面的大坡上来看花跳舞,我要赠他们每人一件礼物,请大家为我送行。你的阿丽也不例外。”阿丽是雅木的未婚妻。端阳这天,天气特别好,被木达老人邀来的大家说:“我把你们请到这里来,是想和大家说几句话。我来这里卖了几十年的杂货,看到你们人虽穷,心却好,今天我就要走了,送你们每人一份礼物。”说完,他让雅木把备好的东西拿出来,一一分赠。送完礼物,他又拿出一个酒葫芦请大家喝酒。说来也怪,那葫芦不大,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尽着喝,就是喝不完。太阳当顶的时候,老人急忙吩咐雅木:“快放鞭炮,时间到了。”大家闻声,纷纷进窝棚去看老人。只见木达老人好模好样坐在凳子上,雅木和阿丽正在烧纸钱,火熏得胡须一飘一飘的。老人说了声“永别了”,就慢慢合上了眼。大家见木达老人死了,伤心地放声痛哭。不多时,雅木和阿丽惊叫:“木达老人不见了,大家快找找!”这时,只听空中传来一个声音说:“不用找了,我在这儿呢。”大家到门外抬头看,木达老人在半空中骑着一只白鹤,正慢慢向西飞呢。从此,木达老人住过的地方取名“神仙坡”,每年端阳节,苗族人民就从四面八方聚到这里看花跳舞纪念老人,称为“跳花节”。
  
  上述各种关于端午节的活动内容和别称,虽然奇异纷呈,但表达的却是同一个内涵,即办了好事善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其折射的思想虽与屈原殉国有别,却是中华民族热爱家乡和颂扬美德品格的生动写照,并形成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丛。对这些景观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之间民间信仰文化丛的复合与演化,是以各自内部的文化质的变化与调整为基本规律的。即以祭祀屈原为主线,滋生出具有浓郁地方人文特色的端午节缤纷花束。
  
  其五,文化内涵及价值
  
  综观全国各地各族的端午节文化景观,尽管有的被附上美好的地方传说,有的被蒙上荒诞的躯壳,跨越2200多年的时空,古老的文化样式在今天仍然堂而皇之的存在于现代化中国的社会秩序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发挥着特有的功能。我将其来历归纳为四个方面,也许不能确切涵盖这个节日的全部内容,但却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奇彩纷呈的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画卷。由祭祀和纪念战国时代楚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殉国而起的端午节,能从汨罗江畔传到大江上下、长城内外,成为中华大地各族人民共同信仰的传统节日,既是在历史沿革中汉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结果,也是各族人民同根同脉的生动写照。站在这一认识的高度,剖析审视端午节所呈现的民间文化各种形态,我们会发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播链和文化生态凝练点。
  
  法国哲学家泰纳在《艺术哲学》中称,文化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在生产力低下落后的古代,天灾、人祸、疾病、生死、胜败,生活中的每一个危机,都使人类产生情绪上的混乱,精神上的冲突。在他们深感知识与经验无能为力时,便疑心冥冥中有一种支配人类命运的力量,于是产生了对各种神灵的崇拜和信仰。在我国民间神灵信仰的体系中,既有天地万物人格化的自然神,也有根据史实或传说臆造的神。这些神灵统治着民众的精神世界,主宰着民众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关联着民众们的一系列切实的生存需要,并因此而形成内容迥异、门类有别、带有鲜明本土文化特征的民间信仰文化丛。由祭祀和纪念屈原而生的端午节,就是这样的节日。它虽然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呈现出不同景观,却是同一文化质的复合和演化。这种民间信仰文化丛所展现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忠贞正直、忧国忧民、热爱家乡、发奋图强、固守节操、矢志献国、惩恶扬善等品德,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繁衍中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共同创造和凝练的精神财富,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作为精神产品,在漫漫时空中,他支撑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直面人生的种种艰难和困苦,摆脱天灾人祸困扰,挣脱陷入崩溃境地的索枷,战胜险阻和疾病,走向光明的明天。因此,端午节虽历2200多年,至今仍是中华大地各族儿女共同传衍和信奉的重要节日习俗之一。
  
  历史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据《史记·楚世家》载:早在殷商时代,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鬻熊便“子事父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至春秋,楚国迅速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使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楚进而吞并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至大海,是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但昏庸腐败的楚怀王、顷襄王父子二人却轻信奸佞,贬逐忠良屈原等,使楚国成为秦国的刀下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灭楚而统一中国的秦王朝,却被楚地的反秦起义所推翻。代秦而起的汉王朝,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楚人的胜利。
  
  秦汉大一统,不仅实现了疆土的统一,也带来了南北文化大融汇和文化大渗透。这种渗透和融汇,实际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就在进行。春秋时代,由大大小小一百七十多个国家兼并为战国时代的齐、楚、燕、赵、秦、韩、魏七雄是渗透和融汇;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欲以唇吻奏功,遂竟为美辞,以动人主”(见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也是渗透和融汇。楚国被强秦所灭,引起具有数百年建国史的楚地人民对以身殉国的屈原祭祀和怀念浪潮,自然也会触发同样遭受亡国之痛的齐、燕、赵、韩、魏五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思故心理,由此使发生在汨罗江畔的悲壮蔓延到全国各地,形成中华各族儿女共祭屈原的节日。这种万众同仇敌忾的情绪,由群雄割据走向统一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巨痛和冲击而起,不仅酝酿成风起云涌的反抗秦王暴政的浪潮,也使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不畏强暴、共赴国难的品格和精神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尽管后世在各族各地的端午节祭祀和纪念活动中,揉进了许多地方性的人物和内容,却呈现出绿叶配红花的以屈原精神为根线的民间信仰文化丛。
  
  时间可以冲淡哀思,岁月可以演化悲伤。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昔日由痛失国家栋梁而悲愤哀伤形成的祭祀和怀念屈原的端午节,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节日照常过,粽子照样包,雄黄酒照样喝,艾草菖蒲等照样插挂,龙舟照样划,但凄哀的民情却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人们将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酿雄黄酒喝雄黄酒。采艾草菖蒲插艾草菖蒲等过程,变成了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教育后世子孙继承先贤品德和鸿志的过程,而千舟争相穿涛破浪抢救屈原和祭祀屈原的活动却演化成龙舟大赛活动。今天的端午节,虽少了昔日古人对屈原等祭祀的悲壮和沉重,却多了纪念和喜庆。有人说,这是生活安定富裕的现代人淡化传统观念和民族精神的表现,笔者不敢苟同。
  
  任何事物都是与时俱进的,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也不例外。在国家颁布的日历和有关文件中,早将端午节列入法定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仍在包粽子吃粽子,就说明中国人仍在崇拜和弘扬屈原精神。至于少了香火,多了喜庆,说明时代和人类的进步。他们把划舟打捞屈原或给屈原送祭品的活动,演化为龙舟大赛、招商引资大会,所表达的思想同样是弘扬屈原精神,由此激发的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热情更是对先贤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张扬。这表明在漫漫时空中,中华儿女已将对屈原的追思化悲痛为力量,已将屈原精神溶化在血液中,凝成了民族的自觉品格和风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真正对屈原的纪念,对屈原精神的弘扬,也是端午节千古传衍不衰所表达的真旨所在。古人用生命和民情熔炼出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瞩目的文化瑰宝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21760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其它节日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