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综合范文 >> 节日相关 >> 其它节日 >> 正文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事,流传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中,却呈现一个共同的文化心理,那就是得道者得民心,舍己可以感化天地。这种精神,正是屈原投江自杀所要传达给世人的品格。这种品格,既是汉族人民的精粹,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精粹。因此。它在全国各地各族广泛流传,并形成美好的传说,附衍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上,世代进行弘扬和纪念。
  
  其四,纪念地方功德人物说
  
  功德二字,本是佛教用语,概指信徒们颂经念佛布施和为敬神敬佛的捐献行为,而用在凡人凡事上,则指功业和德行。《汉书·礼乐志》讲:“有功德者,靡不褒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祖崇德的传统,并把许多对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有过贡献的先贤,例如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炎帝、蚩尤等列入世代崇祀怀念的人物。但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涌现的各种先哲和英雄人物可以说数不胜数。有些人虽然没有成为整个民族尊奉的偶像,却在某一地域或部族中享有盛誉。他们中有的被单独立庙建祠,在生辰忌日享受祭祀和纪念,也有附会到社会公认的节日上进行祭祀和纪念。而这种祭祀和纪念活动,往往被当地人看得比立节的本因还重要还隆重。本因虽是节日的始发之根,却被浓浓乡情和发生在本土的人物事迹或先人们亲历亲见亲口传给他们的事相所掩盖。这种现象反映在端午节的来历上,就出现了几年地方功德人物之说。
  
  在甘肃陕西一带,农村过端午节,大人小孩手腕、手指、脚腕、脖项上有绑五色花线的习俗。绑过的五色花线不能随便丢,必须在六月六这一天才能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传说,这个风俗来自药王孙思邈。他为了给人治病寻药,尝遍陕甘一带山河平川的千虫百草,成了一代名医,可就是治不好一个患浑身奇痒、四肢麻木老人的病。有年五月初四晚上,他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被黄褐青灰白五色剑青蛇紧紧缠住,猛打一个寒颤,吓出一身冷汗来。天明了,孙思邈把这件事告诉妻子,妻子笑了,梦蛇是贵子呀,认为丈夫盼着自己有喜了。孙思邈却笑不起来,惴惴不安出门到溪边散心,一脚踩进草里,“滋溜”窜出一条蛇来。孙思邈一愣怔,心想坏了,怕是应了夜里的梦,被毒蛇咬了。活动活动脚,没事,他就盯着那条蛇看起来了,看它往哪儿跑。不看则罢,一看吓呆了,哪是一条蛇,溪边的草丛里,身边的树枝上,都是蛇,蛇的形态和颜色简直和梦里见的一模一样。俗话说“神而明之”,孙思邈看着看着笑了:蛇常年住在潮湿地,不僵不木;张大爷住在山洞里,四肢麻木,浑身奇痒,不正好捉回去治病么!于是,他捉了一条拿回家,割腹挖脏,用火焙干,又配了几样草药,拿给张大爷煎服,果然治好了张大爷多年的瘫痪风湿病。消息传开,孙思邈的名声更大了,求看病的人更多了。他为了纪念这个不平凡的日子,每年端午节,用五色花线绑在手腕脚腕上,直到花线褪了颜色才扔。哪知自从他在手腕脚腕上绑了五色花线后,蛇见了就跑。人们听说后,就认为五色花线能防毒辟邪,个个学着做,就形成了端午节绑五色花线的习俗。这既是对他不畏凶险尝百草、刻苦钻研医技精神的纪念,也是对他恩泽一方品德的怀念。至于六月六扔五色花线,那是因为经过一个月的风吹日晒,花线掉了色才扔掉的。
  
  在福建孚江县一带过端午节,举行扛龙头“采梁”活动,为的是纪念大唐名相魏征。传说,唐朝时有个贤人叫袁天罡,能掐会算,会预卜吉凶祸福,深受朝野尊重。有一年天下苦旱,来了个白面书生,向袁天罡问雨期。袁天罡口中念念有词算了一会儿说:“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有大雨,赶快告诉百姓们准备作稼农具,不用上愁了!”白面书生却一口咬定这天无雨,俩人打起了赌,约定谁说的不准就杀谁的头。眼看到了端午节,天上没一点下雨的迹象,众百姓急得揪肠刈肚,袁天罡也急得浑身冒汗。咋回事呢?原来那白面书生是东海龙王变的,玉皇大帝派他来人间行雨,他却利用手中的权利耍弄朝廷大臣和众百姓。天上也有督察制度,玉皇大帝派人了解情况后,传旨让魏征砍下东海龙王的头。魏征虽是唐王的宰相,却一人有三个灵魂,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一个在人间。端午节这一天,魏征喝过酒正在家打瞌睡,梦中接到玉皇大帝要斩东海龙王头的玉旨,立即驾云赶到福建孚江县。这时候,东海龙王正得意忘形要割袁天罡的头呢。魏征眼疾手快,只听喊了一声“杀”,就刀飞头搬家,把东海龙王的头砍落到地上了,瓢泼大雨顿时也自天而降!众百姓得知大宰相亲自为民除害,在滂沱大雨中抬起血淋淋的龙头,边跳边唱着“嗦罗连”。后世人将这个故事编演成民间社火,称为“采梁”,一直传沿至今。采梁表演气势恢弘,前有小丑模样的“铺兵公”开道,全副仪仗的“香旗队”相随,接着是木雕、泥塑或纸糊的流血龙头,后面跟着男扮女装打扮俏丽的“花婆”队,再后是管、弦、小唱、十音、锣鼓组成的乐队。队伍每到一家都挥旗、舞蹈,进门念吉祥语,向户主献花,并用“香旗”在门楣及厅堂弹拂,以示驱邪赶魔,主家欢欢喜喜送“红包”。配合这种表演活动,还有在门上插绿叶榕枝、蒲艾,在室内熏烧苍木、蝉蜕,在房角、床下喷雄黄酒,煮枸杞煎汤沐浴,吃粽子祭祖等活动。
  
  四川营山县的端午节是祭瘟祖。传说,历史上营山县有个县官爱民如子,为老百姓办了好多好事,深受爱戴。有一年五月初四晚上,县官做了一个噩梦,梦见有人往东门外的井里放了毒药。他从睡梦中惊醒,心想:全城就这一口井,老老少少的都靠这井水生活,若有了毒可怎么了得!不等天亮,县官就守侯在井旁。挑水的人陆陆续续来了,他告诉人们这井里可能有人下了毒,护着井不让众人打水。大家不信,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井水我们天天吃怎么会有毒呢?县官劝不住大家,就说:“乡亲们,咱谁也甭争了,有毒没毒咱打上来试试就知道了。”水好打,用扁担挂个桶,摆两下就提上来了,可让谁试呢?大伙你瞅我我看你,谁也不上前。县官说:“大家谁也别怕,我来试。”说着,拿了个碗舀了半碗就喝下去了,不多一会儿就倒在地上死了。众人一看,县官为救众百姓,社名喝毒水死了,顿时哭成一片。大家厚葬了县官,又捐资修了个庙,塑了县官的身形面容,世代奉祀,称“瘟祖菩萨”。因为县官是中毒死的,神像的脸呈青色。这样每年五月初五过端午节这天,别的地方祭屈原,营山县的人都来祭县官。由此形成端午节祭瘟祖的地方习俗。
  
  同样地居四川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松潘县一带的羌族端午节,祭祀的却是大禹王。传说,大禹为龙种,他开山凿河的时候,把四海的老龙都叫去了。九条小龙闻讯,也要跟着去。大禹见九条小龙还小,不忍,命他们守家。有一条没有脑壳、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长在肚子上的怪物,恨大禹治水,就跑到大禹家祸害。九条小龙拼命与怪物争斗护家,一直打到五月初五这一天,终因力气不支,被怪物杀死。九条小龙亡魂不散,化作九座山(即今日九龙山),挡住家门。怪物正想拉来两座山把大禹的家夹毁,大禹和四条老龙回来了。禹王见九条小龙死得惨,让四条老龙把怪物打死。怪物死后,也变成一座山,因为没脑壳,变成的山草也不长,人们叫他“和尚头”。禹王怕小龙的冤魂和怪物的亡魂再打,就让人造了很多龙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到处呐喊划动,以示为小龙魂助威,使怪物恶魂不敢妄动。久而久之,形成羌族人在五月初五划龙舟的习俗,并用糯米做成怪物胆形的粽子吃,让他永世不得复活。
  
  而四川乐山县端午节举办的龙舟会来历,却源于另一则传说。很久以前,北海龙王有个长得美若天仙的女儿要择婿,龟丞相、蟹元帅推荐了一个又一个,她都不喜欢,偏偏爱上了一个家住嘉州五通桥名叫龙生的船夫。龙生虽是船夫,善良正直、聪明勇敢,有一副会唱歌的金嗓子。龙王却认为是凡夫俗子、门不当户不对,以龙规不允、天条不容为由,坚决不同意。龙女一气之下,不吃不喝绝食了。这时候,龟丞相出了个馊主意,让老龙王看上的东海龙太子扮成美少年去会龙女,用漂亮的长相让龙女改变主意。龙王觉得是好计,允许龙女夜晚与龙生相会。皎月当空,龙女抱着琴来到他们常相会的大榕树下,刚开始抚琴,一个美貌少年就来到眼前。他虽漂亮却不会跟琴唱歌。龙生听到琴声,也驾舟来到榕树下,看到多日不见的龙女,激动地随琴而歌。装扮成美少年的东海龙太子,看见龙女与龙生琴情歌爱,以月为媒定终身,气得大怒而归。龙王和龟丞相弄阴成阳,也只得让龙女和龙生成亲了。东海龙太子恼羞成怒,聚起虾兵蟹将,掀风推浪,要用大水淹死一对恩爱夫妻。一时间,水漫五通桥,嘉州地面房倒屋塌、百姓遭殃。龙女知道这是东海龙太子发难,她和龙生组织乡亲们筑坝导水,与龙太子拼杀成一团,并用头上的水晶簪打伤龙太子的左眼。龙太子怒火中烧,稍稍后退后,又卷水重来,而且浪更大水更凶。在这生死关头,龙女把自己的身世和龙太子报复的原因告诉了龙生,并拿出两颗镇海龙珠让龙生和自己各吞一颗。龙生为救众乡亲,吞下龙珠,化成一条赤龙,龙女化成一条白龙。两条龙迎风破浪,冲进大水中与龙太子鏖战。众乡亲见状,擂鼓放炮、喊声震天,一齐助威,见龙生与龙女饿了,就抛饭坨坨;见龙太子饿了,就抛石头块块。万种齐心,终于打得龙太子和虾兵蟹将仓皇逃命,洪水退去保住了五通桥。可是,龙生龙女变成了龙,不能再回人间。乡亲们不忘他们化龙惩恶、保住五通桥和一方百姓的功德,每年五月单五端午节举办龙舟会祭祀他们的英灵。这则故事虽然充满神奇色彩,却是古人对治水惩恶英雄礼唱的一曲动人赞歌。
  
  藏族的端午节,又称赛马节。这个习俗的来历源于西藏建塘地区一个叫都丹那主的青年英雄。相传,藏王每年都在拉萨举行一次赛马会,建塘的选手几次落落第,被讥讽为“阿打墨色”(即没有留辫的伙头喇嘛),并宣布再次丢丑,要加倍缴纳“荣克”(即王粮)。消息传回,全建塘的人都上愁。有个叫都丹那主的小伙子立志要为故乡争回这口气,无论风沙寒雪,日夜驯马练弓,不射倒所点的香炷,誓不罢休。他的毅力和精神感动了周游雪山高原的布达拉宫女神玛几白拉。女神随手撒了把青稞,长出了一百零八种花树,变成一百零八种雀鸟和一百零八种野兽,都成了都丹那主练箭的活靶子。经过几年磨砺,都丹那主终于练成了骑马如飞、百发百中本领。他带着建塘父老乡亲的嘱托,翻千山过万河,来到拉萨要参加藏王的赛马会。几百匹马排成一字形,藏王的心腹念挖将都丹那主排在最后一位,瞧不起地劝道:“你的马比其他马矮一鞍,短一马头,毛色像乌鸦。你还是个连糌粑团的头尾还分不清的娃娃,快点退出去吧,省得丢人现眼!”都丹那主却说道:“尊敬的念挖,俗话说‘奶渣的酸甜不能断定牦牛的好坏,同样毛色的骏马辨别不出马蹄的速度’,我千里迢迢来这里,就是为的赛马,你就让我试试吧。”念挖生气地说:“你这个奶气未干的娃娃,简直是青蛙想跟飞龙比武。你就试试吧,不过话要说在先,如果你在赛马场上落地丢丑,丧失藏族的尊严,玷污赛马会的荣誉,我的宝剑和马鞭绝不留情!”说罢扬鞭而去。“嘟、嘟、嘟,”三声牛角号响,几百匹赛马像箭一样飞出。都丹那主跃马扬鞭,马蹄翻腾似鲜花飞溅,一会儿功夫就将那些号称“龙驹”、“雄狮”的高头大马甩在了后面,夺得了第一名。第二轮是奔马射箭,都丹那主举手拉弓,“飕、飕、飕”,三箭皆中靶心。第三轮是拾哈达,都丹那主策马奔驰,轻捷地左右轮番俯卧,把一条条雪白的哈达轻轻拾起挂在马头上。特别是他向马后仰卧摘花的绝技,赢得了人们一片喝彩叫好声。但最关键的是争抢放在藏王面前的阿西哈达,骑手们连连失利都把目标放在这最后一搏上。几番较量,都丹那主过分疲劳,小黑马也汗流浃背,可他不肯让父老乡亲失望,趁两个骑手分开的空隙,见缝插针,咬牙猛冲上前,轻轻抓起阿西哈达,献到藏王面前。比赛揭晓,都丹那主全是第一。藏王亲自把银牌挂在都丹那主的马上,将一幅最珍贵的阿西哈达送给他,还让他万宝随挑、留下任官。但都丹那主都谢绝了,只求免去家乡建塘的“王粮”。建塘人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儿子,在都丹那主练骑术箭弓的五凤山建了一座亭子,塑了都丹那主骑黑马飞奔的像,而且商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这里举行赛马大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阳赛马会。
  
  在贵州省纳雍县和水城县苗族聚居区,端午节也称“跳花节”。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位挑着担子卖杂货的老人,叫木达。他带着一个叫雅木的苗族青年,常年走村串户,把人们需要的东西送到每一家。有一天,老人拉住雅木的手说:“今天是五月初四,明天是端阳,我刚好一百岁。明天我就要走了,你今天通知四十八寨的青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21760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其它节日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