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正文

对高校心理统计学教学问题的反思


  对高校心理统计学教学问题的反思
  
  植凤英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 从五个方面对当前高校心理统计学教学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心理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前提在于: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内心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整合教材体系;完善教学资源,有力促成统计理论教学与统计技术教学的相得益彰。
  
  [关键词] 心理统计学;课程改革;心理统计理论;心理统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O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2012) 06-0085-03
  
  心理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在心理实验或调查中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字资料,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做出科学推论的应用统计学分支。具有概念抽象、数学公式较多、应用性强、统计思想的理解和统计方法的掌握均具有一定难度、强调统计思想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等特点。因此,尽管心理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己获得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但不少学生对心理统计学依然存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敬畏情结。如何促进心理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消解学生对心理统计学的敬畏心理,使学生能在理解心理统计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将统计理论和方法正确地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研究中,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心理统计学为何而教,学生为何而学
  
  该问题涉及到心理统计学的教学理念问题,它直接指导着教学活动,是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明晰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认识上常常存在一定的偏差。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重数理统计知识的学习,忽视心理学统计意识的培养
  
  心理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的分支,一些基本的数理统计知识是掌握心理统计方法的基础,在心理统计学教材中占有较重的比例。但同时也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倾向:偏重于数理统计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心理统计意识的培养,未能将心理统计教学与心理学理念做到有效融合,最明显的表现是未能将心理统计的教学与其他心理学相关学科的教学加以有效整合,尤其是与两门相关学科实验心理学与心理测量学的整合。比如,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本身应该包含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针对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该采取什么样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验组、控制组的前后测设计中,想控制前测实验或个体人格、智商差异对后测成绩的影响,该采取什么样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中的数据采取某种统计方法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这些都是在实验实施前就应该考虑到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实验设计与心理统计常被人为地割裂,从而出现:一些学生辛苦做了实验,却不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或由于之前对数据如何分析缺乏周全的思考,导致所设计的实验结果达不到统计学的要求而无从分析;或采用不恰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此外,心理测量的水平与数据类型、心理测量中因素结构的探索与确定、心理测验信效度的检验、心理测验结果的合理分析等都与心理统计学的知识密切相关。但在实际教学中,心理测量的相关知识往往未能很好地整合进心理统计的教学中,导致学生学了统计再学测量,却未能将统计知识应用于心理测量的学习中。
  
  1.2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突出表现在:课堂上的例题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相脱离;教师对学生“如何将统计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引导不够。因此,经常会出现:尽管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强调统计学的重要性和统计技术的便利,但因为没有“难为体验”,学生仍『日会把老师的话当成是“轻风拂过”,等到进行论文的数据分析或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时,方懊悔“怎么没学好统计”。
  
  1.3 教学的主体不明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谁是主体一直是备受瞩目的讨论焦点。笔者比较认同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关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不完整的主体”Ⅲ的提法。教学不是教师管教、学生管学,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并通过教育活动和教学环节来发现自身创造素质和实现人真正的主体性的过程。即在一个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哪一个方面能够促进人的创造意识的增强和增进人自身的发展意识的形成,哪个方面就在这个具体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心理健康论文 fanwen.oyaya.net)这样教学的重点就不仅是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是更注重于学生要学会学习,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总之,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要能体现其基础学科的特色,要落脚于学生实际学习与工作的应用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自身发展。
  
  2 统计是万能的吗
  
  对心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心理统计学无疑是重要的和有用的。但统计是万能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统计方法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不科学的数据统计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在极端数据出现时,用算术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不恰当的,否则就会出现“张家有财一千万,邻居个个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这种对真实情况的不当描述。“统计万能论”还会导致心理学研究者对复杂的、高级的心理统计技术的片面追求。出现为“为统计而研究”,而不是将“心理统计服务于心理学研究”这样本末倒置的局面。
  
  “统计万能论”导致的另一个恶果是统计道德的缺失。心理统计学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揭示心理问题的心理学研究手段,道德的缺失会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变成一堆精心设计的虚假数据,远离真实。这样心理统计学反而会成为心理学应用的严重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统计是有用的但不是万能的。要注意强调心理统计方法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统计使用道德的引导与教育。
  
  3 心理统计课=枯燥+无趣
  
  心理统计学的理论性较强,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难度。但心理统计课的学科特点是否就注定了心理统计课的枯燥与无趣?笔者在最初接手心理统计课教学时也曾有过这样的抱怨:“上这门课怎么能指望学生有兴趣!”但转念一想,如果作为教师都持这样的思想又怎能抱怨学生对心理统计学的索然无趣?经过几个学期的不断探索与改进,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善于挖掘,必能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改变心理统计学枯燥无味状况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3.1回归生活
  
  心理统计学的理论性较强,对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具有一定难度。教学只有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方能把难点通俗化,方能激发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假设检验”的教学时,笔者常会举这样的事例:如果你去农贸市场买苹果,卖苹果的人说他的苹果很好,100个中最多能找到1个坏苹果。你会怎么检验他说的是不是真的?学生回答:随便拿一个,如果是坏的就说明卖苹果的人说假话。教师:这样做会不会犯错误?学生思考:会。万- 100个真的只有1个坏苹果,但刚好被我抓到了,那我就犯了弃真的错误。不过这样的概率很小,就是1%。最糟糕的是第二错误:卖苹果的人说的是假话,他卖的苹果有很多坏苹果(比如可能一半都是坏的),但我随便拿到的是好苹果,于是我就会接受卖苹果的人的说法:100个苹果中最多只有1个坏苹果,结果买回家才发现上当受骗。通过举这样一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含义:假设检验就是采用概率反证法,有一定的把握同时也冒一定的风险,对两个矛盾对立的假设做出判断和取舍的过程。
  
  3.2 结合心理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来进行教学
  
  如情绪对学习的影响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大学生又正处于情绪的多变期,对情绪问题比较敏感。因此,在讲授单因素完全随机化方差分析的实践操作时,笔者从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入手,举了一个情绪状态与记忆的实例:将50人随机等分派到五组,分别接受短文来诱发其情绪,然后让他们学习15个常用的名词。24小时后,再次诱发其情绪,请其回忆所记得的名词。试分析不同情绪状态(即学习和回忆时都happy、学习和回忆时都sad、学习和回忆都处于中性情绪状态、学习时happy但回忆时sad、学习时sad但回忆时happy)下名词回忆量的差异。使学生在自己较为感兴趣的心理学研究中,学会了单因素完全随机化方差分析的上机操作。
  
  3,3 问题情境教学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教师在课堂教

《对高校心理统计学教学问题的反思》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6656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心理健康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