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 >> 现代故事 >> 纪实故事 >> 正文

饶宗颐先生的学问渊源及路径



  饶宗颐先生的学问渊源及路径
  
  陈伟
  
  饶宗颐,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固庵。广东潮州人。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经学家、宗教史家、比较文化史家、文学家和书画家,是国际汉学交流的重要人物、当今国学界的泰山北斗。而饶宗颐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实际是奠基于他的家学。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区)。父亲饶锷希望他能效法北宋理学名家周敦颐,所以为他取名为“宗颐”。饶家是清末民初潮州地区的首富。饶宗颐的祖父饶兴桐,曾任潮州商会会长。
  
  饶宗颐的父亲饶锷(1891-1932),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1909年参加“南社”,与金山高吹万倡设国学会,是当地的名学者,著有《慈禧官词》《西湖山志》《天啸楼集》《王右军年谱》《法显<佛国记疏证>》《淮南子斟证》等著作。饶锷排行第三,有兄弟四人,每人都开有钱庄,自己发行银票。有了钱就能买书,饶锷购置了大型的书籍如《古今图书集成》《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等,兴建藏书楼“天啸楼”。
  
  1930年,14岁的饶宗颐考进省立金山中学,不久即休学回家自修。因为学校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所以他选择了回到天啸楼中自学,并跟从父亲读书。少年饶宗颐日夕涵泳于天啸楼中,经史子集、佛典道书,无所不读,又亲得父亲的耳提面命,奠定了深厚的国学根柢。
  
  饶宗颐曾自述其学问门径:“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下文将试做分析。
  
  诗词文章
  
  饶宗颐的诗词传世的已逾1500首,在百年旧体诗坛享有盛誉,当代学者、诗人刘梦芙先生曾作《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以水浒一百单八将的体例点近百年词坛高手,将饶宗颐点为智多星吴用,排名第三,可见其作品质量之高。
  
  他的父亲饶锷先生就是诗词文章的名手,民国时期潮州最重要的诗社当数壬社,饶锷就是创社社长,在潮汕地区领袖群伦,文章则学桐城,法欧阳,古文写得潜气内转,雅洁渊深。传世有《天啸楼集》,俱可见他在诗词文章方面的高深造诣。而且当年围绕在饶锷身边还有石铭吾、杨光祖、佃介眉、邱尔滨等一大批潮州诗人,常聚在饶家的莼园中分韵题襟,啸傲风月。饶宗颐从小浸润其间,极大地触发了他的诗心灵性。
  
  饶宗颐的才华在童年时代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年潮州城内有位文坛老宿以潮州特产“姑苏香腐”出谜,征集唐诗一句,饶宗颐应以“吴宫花草埋幽径”,一时语惊四座,神童之名鹊起。
  
  16岁时,饶宗颐作《优昙花诗》:
  
  序日:优昙花,锡兰产。余家植两株,月夜花放,及晨而萎,家人伤之。因取荣悴无定之理,为诗以释其意焉。
  
  异域有奇卉,
  
  植兹园池旁。
  
  夜来孤月明,
  
  吐蕊白如霜。
  
  香气生寒水,
  
  素影含虚光。
  
  如伺一一夕凋,
  
  殂谢亦可伤。
  
  逐尔离尘垢,
  
  冥然返太苍。
  
  太苍安可穷,
  
  天道邈无极。
  
  衰荣理则常,
  
  幻化终难测。
  
  千载未足修,
  
  转瞬讵为逼。
  
  达人解其会,
  
  保此恒安息。
  
  浊醪且自陶,
  
  聊以永兹夕。
  
  这两首五古,充分表现出少年饶宗颐的灵心妙才,不但体物真切,格调高古,而且从优昙花夜开晨萎中体悟到修短无常的人生哲理。所以此诗一写出,便使当时潮州的诸位文坛耆宿大为叹赏。如温丹铭,他是饶锷的老师,算是饶宗颐的太老师了。温丹铭对《优昙花诗》非常赏识,惊叹之余,还步韵写了二首诗与饶宗颐唱和,对他勉励有加。
  
  温丹铭和诗《广优昙花诗并序》:
  
  饶子宗颐,作优昙花诗,佳则佳矣。虽然,何所托之悲也!虽悟修短之无恒,藉浊醪以自遣,其果能尽释于中否耶?饶子年方少,前途远大,吾愿其有以进之也,作广优昙花诗。
  
  皎皎优昙花,
  
  托兹园沼旁。
  
  夕开晨已萎,
  
  月白空无霜。
  
  诗人感至理,
  
  名什抒炎光。
  
  彼花何足道,
  
  此诗亦已伤。
  
  大化听人择,
  
  岂复恋微芳。
  
  高山有松柏,
  
  屹然凌彼苍。
  
  彼苍夫如何,
  
  浩气弥四极。
  
  托命于其中,
  
  生物理可测。
  
  栽培意非厚,
  
  倾覆情岂逼。
  
  蒙庄虽达人,
  
  大道亦几息。
  
  君子蹈其常,
  
  愿言矢朝夕。
  
  (中山大学《文学杂志》第十一期)
  
  温丹铭从诗中读出饶宗颐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怕他年纪还小,不能做到真正自遣。所以在和诗中否定掉优县花,而以高山上的松柏相期许,希望饶宗颐能如松柏般有坚强的生命力。和诗的最后破掉对于无常的感慨,而愿饶宗颐能“蹈常”,把握住生命。这一组唱和,有破有立,都是难得的佳作。
  
  另有一首《作诗》也是饶宗颐弱冠前的少作:
  
  灯尽目眬倦欲眠,
  
  一行一字尚流连。
  
  睡时积欠以千计,
  
  诗境独游垂十年。
  
  不学后山卧草盖,
  
  颇思张籍啖焚笺。
  
  为诗终似为文苦,
  
  月胁天心费出穿。
  
  此首写作诗之艰苦。是少年饶宗颐在诗文创作方面曾下过很大的苦功的见证。前半写为作诗而灯下流连,常彻夜不睡。他8岁开始写诗,那么“诗境独游垂十年”,应该是18岁左右。后半连用了三个典故。五句用陈师道典,元·李治《(敬斋古今蛀》卷八:“陈无己每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谓之吟榻。”六句用张籍典,唐·冯贽《云仙杂记》载张籍曾“取杜甫诗一帙,焚取灰烬,副以膏蜜,频饮之,曰:‘令吾肝肠从此改易。一末句则化自唐·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此诗通篇议论,用典纯熟,是一首标准的宋派诗。饶宗颐晚年还对这首少作念念不忘,并说老了就睡得多了,以补从前年轻时睡得不够。还曾书一联日:“书成非隶非草字,善作半醒半睡人。”则是老少两种不同的境界了。
  
  上举二作,《作诗》是宋调,《优昙花诗》是六朝陶谢的风格,由宋诗人手,而直追六朝,这也是饶宗颐诗作的一大特色,贯穿于他长达80年的创作之中。而这种风格,也是在他少年时期便见雏形了。
  
  至于古文、骈文,饶宗颐也是一流的高手,当代大学者名诗人钱仲联先生对此有至高的评价,认为饶宗颐已经超过了清人汪中和近人王国维、陈寅恪。饶宗颐在这方面除了过人的天资之外,还得益于家学的训练。当然,后来饶宗颐在古文的作法方面跟他父亲又有不一样。他父亲喜欢欧阳修,而饶宗颐则信服他的古文老师王慕韩的方法,认为作文应从韩愈人手,先立其大,养足一腔子气,然后再由韩入欧,化百炼钢为绕指柔。饶宗颐后来的古文创作,基本就是这一路数的实践,而这在他少年时期就已经奠定,可见他文章的早熟。饶宗颐《固庵文录》里存有二篇弱冠前的文章:《韩山志自序》和《廷鞠实录序》,还有为他父亲遗作写的《天啸楼集跋》,都是文章老成,颇具气象。而他20几岁写的《马矢赋》《斗室赋》《白云赋》《囚城赋》,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杰构了。
  
  字画
  
  饶宗颐的伯父是名画家,又是收藏家。家里收藏的拓本、古钱,数量多达数千种。例如民国初年,笔架山出土了四尊北宋治平至熙宁年间的瓷佛像,被日本人称为“中国陶瓷史上最伟大的杰构之一”,其中二尊为饶锷所购,二尊为饶锷的兄长所购,都成为饶氏的家藏。
  
  家族成员的特殊身份,家族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为幼年的饶宗颐启蒙心智、开阔视野,为他后来在学术与艺术天地纵横驰骋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饶宗颐心智早熟,早有神童之称。自幼年起就沉浸在书籍古画之中,常常在书楼画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饶宗颐说他从未感到孤独,他的这种气质自小就很明显,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人家的事情,只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全神贯注地做好。正是有了这样一份专注,使饶宗颐在读书方面的天才得到更好的发挥。
  
  饶家开有一个画馆,饶宗颐6岁起就常在画馆里玩,跟随伯父画山水、临帖。他生活在一个触目皆宝的环境中,比如饶家收藏有郑润(雨亭)的临古帖,是元刻本,刻在砖头上,这是饶宗颐喜欢临摹的一个刻本,他的书法直接从碑体入手,这也使他后来受用无穷。
  
  12岁的时候,父亲饶锷的别墅“莼园”建成,饶宗颐为园中一处景点“画中游”撰写对联并书写刻石:“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这副对联用楷书书写,一种清逸脱俗、古朴高雅的情趣深蕴其中,显示了少年饶宗颐的涵养和气度。这也是迄今能看到的饶宗颐最早的墨迹,至今仍保留在莼园故居之中。时过81年之后,93岁的饶宗颐重书这副对联。在题跋中,他写道:“己丑春九十三叟选堂重书十二龄所作莼园中联句。笔意在篆隶之间,腕力尚能胜任也。”可见他对自己少年时代所作的这副对联的珍视。
  
  目录学
  
  饶宗颐曾说过他治学有两大武器,一是语言学,他精通多国语言包括印度的古梵文;-是目录学,这得益于家学的浸染。1932年,饶锷病逝,老人毕生的志愿是修成《潮州艺文志》,可惜未能完稿,饶宗颐继承父志,用了两年时间续成此书。1935年,署名“潮安饶锷钝庵辑、长男宗颐补订”的《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第四卷及翌年的第五、第六卷。此书是潮州有史以来对艺文方面首次进行系统整理的著作,它把从唐朝赵德编的《昌黎文录》,以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可考的潮籍名家的著述,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收集数目达1000多种,并附有饶氏父子的精当评论,在体例上有意效法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掇录序跋,间著考证。这是研究潮州历代文献的里程碑式的著作,饶宗颐以其在目录学方面的深厚功力,续写成父亲的遗著,一鸣惊人,从此崭露头角,以学问文章,见重士林。
  
  饶宗颐从小培养的目录学功底,使他日后的学问可以做得精密扎实,能旁搜远绍、左右逢迎。而且他称自己的目录学是开发式的,由此及彼,进入问题;由一个文献系统到另一个文献系统的展开,一路爬梳,这样才能解决学问中的具体问题。而他当年在香港大学,也曾长期讲授目录学的课程,传道授业,沾溉后学。
  
  儒、释、道
  
  六七岁以前,饶宗颐喜欢读武侠神怪类的书籍,特别是对《封神榜》情有独钟,读完之后,他还写成了一部《后封神》,这是饶宗颐著述生涯的开端,一开始就充满神奇色彩。
  
  少年时期的饶宗颐,对于道家、医家的书都颇有涉猎。10岁时读了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就学着每天打坐,并且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这也是他身体好,得以高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打坐修行经历,也是他后来做《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的重要因缘。他说张道陵的很多方法他十几岁就会用了。他还做过减食的修炼,有了这些亲身践履的体验,他后来做《想尔注》就觉得非常亲切易入了。
  
  饶宗颐生平只为两个人写过年谱,那就是薛侃和郭之奇。他们都是杰出的潮州明代先贤,是饶宗颐少年时期非常推崇的两个人物。薛侃师从王阳明,正德二年进士,嘉靖年间历官行人、司正。因上疏议王储触怒嘉靖被革职,回潮州创中离书院,讲授阳明之学。郭之奇为崇祯元年进士,永历四年官至礼部尚书,是晚明柱擎南天的重臣。清人俘虏他以后,许以高官厚禄,都被他拒绝,慷慨成仁,从容就义。这两位人物都秉承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少年时期的饶宗颐对他们充满敬意,虽然他后来并没有选择从政救民之路,但是两位先贤的儒家情怀,还是薪火相传地在饶宗颐身上得到某种延续。
  
  一开始便儒道释三家并修,为饶宗颐的学问人生之路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是他日后能够在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博采旁通的重要基础。 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受父亲饶锷治清儒学案的影响,饶宗颐从小就接触清儒的著作。其中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一是孙诒让。他对孙诒让的著作诸如《周礼正义》《周礼政要》《礼咎》《温州经籍志》等都非常熟悉。他后来研治甲骨文,其实动机也是来自孙氏。孙诒让学问很深,但他当时没有甲骨文的工具,所以饶宗颐想更进一层,通过甲骨文去发现殷礼的真实存在与真实意义。饶宗颐称孙诒让是他学问的一个最早也是最久的指路人。另一个人是顾炎武,他给饶宗颐最大的影响是使他肯走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成为饶宗颐学问的一大特色。他曾刻了一方印,印文为“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这正是对顾氏最好的继承。
  
  对于清代的学术,饶宗颐不喜吴派惠栋(三惠),认为他们只是会铺材料,不肯动脑筋。他更偏爱常州派和皖派。特别是常州派的经世之学,在学术思想上的特点是肯怀疑,这些都给予饶宗颐以正面的影响。
  
  饶宗颐做学问追求“精”,这一点得力于他年轻时治“清学”的感受,他崇拜孙诒让和顾炎武,十分重视清代朴学“积微”的传统。认为清代朴学“证据周遍”的路数是铁杵磨针的功夫,只有在这样掌握文献资料基础上得到的学问才是扎实可靠的。
  
  小结
  
  回顾饶宗颐先生的治学规模及路径可知,饶先生今日学术成就,离不开家学渊源及青少年时期打下的深厚基础,离不开父亲饶锷对他的精心教导和培养。饶宗颐早年,从乡邦文献人手,继承父志完成《潮州艺文志》的撰述,从此开始他的学问之路。是父亲引导他走进文化学术的殿堂,是家学哺育他、支撑他邀游知识的海洋,并从韩江走向世界。他也逐渐由一位乡邦文献研究的才子成长为进入国际汉学研究前沿的大学者。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gushi/view/468.html

  • 上一篇范文: 饶宗颐的书写情怀
  • 下一篇范文: 追忆与饶公两代交谊的往事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