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评论论文 >> 正文

复调小说理论和《喧哗与骚动》


通过对话一方面告诉别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另一方面也在告诉主人公自己他是什么样子的。离开了对话,主人公的意识仿佛也无法存在了。主人公在对话交际中诞生。众多的意识同时共存却又互不融合,这样就产生了整体的复调结构或者对位结构。
    
     第三节 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
     1.复调小说的作者最关心的是什么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具有确定而稳固的社会典型特征和个人性格特征的人,作者着手刻画的不是“他是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是对世界及对自己的一种富有原则性和充分价值的看法,作者挂心的是主人公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巴赫金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主人公的兴趣,不在于他是现实生活中具有确定而稳固的社会典型特征和性格特征的人,不在于他具有由确定无疑的客观特征所构成的特定面貌(这些特征总起来能回答“他是谁?”的问题)。不是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主人公的兴趣,在于他是对世界及对自己的一种特殊看法,在于他是对自己和周围现实的一种思想与评价的立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他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抱负在于用客观写实的态度“描绘人类心灵的全部隐秘”。这种描绘,既不等同于托尔斯泰式的将主人公的心灵化作客观的对象,由作者从外部做静止的描绘,也不等同于拜伦式的从内部出发的描绘,后者仅有作者一个人的主观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不是多个主人公的主观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思想,观念,感受加以客观化的时候,从来不从背后下手,从来不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从自己艺术作品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为止,一贯所遵循的原则是:在把他人意识加以客观化并最终完成时,绝不利用这一意识本身所无法知晓的东西,绝不利用处于他的意识之外的东西。
    
     要想成功地刻画出“永无完结”和“不可完成”的意识-主人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作者让主人公进入与自己和其他主人公的对话关系之中。这个对话不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苏格拉底对话的双方是导演与演员、老师和学生、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作者与主人公以及主人公与主人公的对话,是多个平等的主体对话,对话者之间就同一个领域内的问题、同一个主题互相暗示、启发、诱导、质疑、聆听、总结、评判。对话者之间不存在教与学的关系。对话的结果并不是每个人得出相同的结论,或者有个超脱于对话各方的人总结出“高明”于各对话者之和的结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不以此为目的。对话是指彼此独立且同时共存的两(多)个意识平等交流的思维模式,即你的声音可以压倒、打断别人的声音,但不能强制性地“结束”它。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赋予主人公以独立的意识和自由的个性,表达了尊重他人个性从而尊重自我的目的。对话就是以张扬对话者的个性为目的的。对话中的每个个体总是占据着独一无二的时空位置,因此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唯一而生动的体验,以及基于这体验之上的对真理的认识。对话会加深这些个体对真理的认识,会拓宽他们各自的视域,但是永远不会抹煞他们各自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永远不会使他们自愿放弃在上帝(真理)面前发言的权

利,因此完全排除了“高等意识有权替低等意识作出决定,把后者变成了没有声音的物体” 的情况。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是由自我意识构成的,主人公的外貌、身份、性格等因素都成了主人公自身施加反应的客体,换言之,成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对象,这种状况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一旦笨蛋意识到他是笨蛋,那么他就不再是笨蛋了”。
    
     通常,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只是他现实存在的一个因素,只是他完整形象的特征之一;然而在这里恰恰相反,全部现实生活成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一个因素。作者没有把对主人公的任何一个重要评价,把主人公任何一个特征,任何一个细小的特点只留给自己,亦即仅仅留在自己的视野内。他把一切都纳入主人公的视野,把一切都投入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熔炉内;而作为作者观察和描绘对象的主人公自我意识,以纯粹的形式整个地留在作者的视野之中。
    
     复调小说的作者所面对的,主要并不是作为性格的主人公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现实世界),而是主人公的自我意识,或者说,主人公如何意识自己和意识周围的客观现实。
     2.整体对话与局部对话
     在复调小说中,由于作者关注的是主人公的意识本身,所以主人公看待自身和世界都带上了主人公自己的价值烙印;作者赋予他们以自由和独立,并不从旁干涉。众多主人公面对相同的事件和问题,必然会发生对话。作者在这里的积极性,打一个不十分恰切的比喻,主要表现在他仿佛起着教堂的作用,各种意识平等地聚集在教堂里,却不在此消弭自己独有的个性。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不能光从字面上理解。这种对话或交谈是不同世界观、不同原则、不同价值体系的交流碰撞,而非日常生活中关于油盐酱醋的街头交谈。“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了作者和作为作者,寻求那种刺激性的,挑逗式的,盘查式的,促成对话关系的语言和情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在主人公周围营造一种极其复杂微妙的气氛,使得主人公在同他人意识的紧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用对话方式袒露自己的心迹,在别人意识中捕捉涉及自己的地方,给自己预留后路,欲说又止地表示自己最后的见解。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那个醉心于说俏皮话,“正在跨过一切障碍”(正如您以最机智的巧妙方式所形容的)的青年却没想到这一点。假定说吧,他也会撒谎,也就是说,有这么一个人,是个特殊情况,是个incognito ,他撒谎撒得十分巧妙,用的是最狡猾的方法;似乎他胜利了,可以享受自己机智的成果了,可是他扑通一下子摔倒了!而且是在最引人注目、对他来说也是最糟糕的地方突然昏倒了。就假定说,他有病,有时屋里也很闷,不过这毕竟引起了注意!毕竟向人作了某种暗示!他撒谎的本事无与伦比,却没能考虑到自己的天性。他的狡诈到哪里去了呢!另一次,他醉心于玩弄自己的机智,开始愚弄那个怀疑他的人,仿佛故意变得面无人色,就像演戏一样,可是他的表演太自然了,面色白得太逼真了,于是就又向人作了某种暗示!虽然起初他的欺骗奏效了,可是一夜之间那个受骗的人就会明白过来,如果他也是个精明的小伙子的话。要知道,每一步都是这样!他为什么要抢先一步,谈那些人家根本没问他的事,为什么滔滔不绝地谈起那些本不该谈,而且恰恰相反,应该保持缄默的事情,为什么一有机会就插进一些各式各样的比喻,嘿——嘿!他还自己跑了来,问:为什么这么久还不逮捕他?嘿——嘿——嘿!就连最机智的人,就连心理学家和文学家也会发生这样的事!人的天性是一面镜子,一面最明亮的镜子!那就对镜顾影自怜吧!不过您的脸色怎么这么苍白,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您是不是觉得闷,要不要打开窗子?
  &

《复调小说理论和《喧哗与骚动》(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14111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评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