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评论论文 >> 正文

复调小说理论和《喧哗与骚动》


nbsp;   
     昆丁本人的这种性格以及他的遭际,与白痴相呼应,正是康普生家穷途末路的体现。他是一个肉体上很孱弱,精神上更加软弱无力的人,和凯蒂的情人打架竟然吓得晕了过去,他既不堪忍受乱伦的罪恶感和失恋的双重打击,也挑不起重振家业的重担。昆丁自杀前总是回想和父亲关于人生和哲学问题的对话,这些对话在昆丁的意识流中占有极重要的分量,几乎可以说这些思想就是伴随他走向死亡的画外音。这些绝望、颓唐到骨子里的话语,是用不同于班吉的另一支调子演奏出的康普生家族的衰亡之音,大而言之,是康普生家族所代表的传统精神和旧式价值观的没落之音。
     杰生部分的意识

流主要发生在1928年4月6日这一天。杰生的自我辨白和客观现实的落差,诉说的也是康普生家的没落。杰生自认是一个有大本事、能发大财的人,实际上他只是个杂货店的伙计,靠勒索凯蒂才买上一辆汽车。从杰生对没有上大学的抱怨中,可以瞥见康普生家的生存状态。
    
     就象我所说的,如果他为了送昆丁去上哈佛大学而不得不变卖什么时,把这个酒柜卖掉了,并且用一部分钱给自己买一件只有一只袖筒的紧身衣,那我们倒可以好过得多呢。我看还没等我拿到手康普生家的产业就全部败光了的原因,正如我母亲所说的,就是他把钱全喝掉了。反正我没听说他讲过为了让我上哈佛而变卖什么产业。
    
     杰生不但能意识到自己的家族因有种种恶习和恶行,地位一落千丈,而且还能琢磨邻居们的看法,意识到邻居们可能做出的评价:
    
     别人自然会这样想:这家人一个是傻子,另一个投河自尽了,姑娘又被自己的丈夫给甩了,琢磨看说这一家子别的人也全都是疯子,岂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关于迪尔西的这章,是由作者直接叙述出来的。迪尔西所代表的善良、虔诚和希望,仿佛是康普生家族这块朽木上盛开的鲜花,这种映衬更突出了康普生家族的穷途末路,因为康普生家此时还活着的人,除了白痴班吉以外,他们或者自私冷酷,或者毫无信仰,或者放荡不羁,没有人与迪尔西有任何相似之处。在复活节的这一天,康普生家族的第三代——小昆丁和戏班里的戏子跑了,并席卷了杰生勒索凯蒂所攒下来的的私房钱。这可以说是康普生家彻底凋落前所遭受到的最后一个打击。
     从作者-叙述人客观冷静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面对康普生家族在道德上的败坏是持否定态度的,面对凯蒂的堕落及其遭受的苦难是抱同情态度的,面对迪尔西的忠诚和朴实无华是极为赞赏的。那么这是否说明作者-叙述人的声音要大大地“高”于班吉-叙述人、昆丁-叙述人和杰生-叙述人的声音呢?或者说,作者-叙述人的叙述是不是对前三位叙述人对家族生存状态的评价的一种总结性陈辞呢?这已经超出了本章讨论的范围,但毫无疑问,对这个问题完全不是用“是”或“不是”可以回答的,答案没有这么简单(我将在后面论述)。
     综合以上所述,《喧哗与骚动》中的大型对位结构主要是围绕康普生家族的生存状态展开的,家族的衰败分别从班吉、昆丁、杰生的视角以及作者视角叙述出来的,这实际上形成了巴赫金所说的“大型对话”,尽管这大型对话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那样——贯穿整部作品的、前后连贯的、“直线式的”、融入了各章各节的对话,而是不显现于单独的每一章,但各章合在一起,彼此形成了对位和对话的特点,换言之,班吉-叙述人、昆丁-叙述人、杰生-叙述人和作者-叙述人并没有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谈和争论,但他们的叙述围绕同一个主题——康普生这个南方世家的败落——展开,他们对家族的生存状态道出了自己的评价态度,是相互独立、彼此平行又遥相呼应的评价态度,这在客观上显然符合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的主要特征:每一个叙述人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每一个声音各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从评判康普生家族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这一层面上看,这四种声音、四种评价、四种立场都是平等的。
     2.凯蒂形象上的对位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叙述同一主题时呈现出的对位结构,本节将从不同叙述人视野中的某个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对位结构。这种对位结构表现在很多人物和细节上,但最突出的是凯蒂这个形象。凯蒂在不同的叙述人眼里得到了不同的评价,这些评价单独拿出来都不足以展现她的全貌,只有前后串联起来,合在一起,我们才获得了凯蒂形象的丰满性,换句话说,不同叙述人意识中的凯蒂以及对凯蒂的评价是平行的,是各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这从叙述人的角度看,是在凯蒂身上形成了不同评价的对位结构或弱化的对话结构。
     让我们来看一看凯蒂是如何出现在班吉、昆丁、杰生的视野中的。
     在班吉的意识中,童年时代的凯蒂占据了很重的分量。
     班吉的意识流主要是在以下时空中展现出来的。首先是在1928年4月8日,也就是他过三十三岁的生日的那天,淘气鬼勒斯特带着他在外面玩,总是趁姥姥迪尔西不注意时欺负班吉,迪尔西用自己的钱给班吉买生日蛋糕,她是唯一一个记得班吉的生日并张罗着给他过生日的人。这是“现在”。
     班吉总是会因为某种声音,比如打高尔夫球的人叫球童的声音(“球童”在英语里和凯蒂的名字谐音),回到童年时代和亲爱的凯蒂姐度过的时光,有时候诱发他回到过去的是某种视觉形象,比如车房里的旧马车,或者是触觉形象,比如他穿过栅栏时被钉子挂住了,他一下子想起小时候和凯蒂一起去给毛莱舅舅送情书时给钉子挂住的情景。
     其次是“过去时空”,主要有:大姆娣去世那天晚上,几个孩子在小水沟里玩耍,凯蒂的短裤上弄上了污迹,这预示着她日后的堕落;凯蒂因为杰生铰坏了班吉的纸娃娃,要“铰破杰生的肚子”;班吉改名那晚,康普生太太对这个白痴小儿子充满嫌恶之心,班吉也感觉到了,哭个不停,凯蒂承担起母亲的职责,对班吉充满了怜惜和爱护;班吉能嗅到少女时代的凯蒂身上的树香味,当凯蒂开始堕落时,这种香味就消失了,班吉因此哭闹不已;凯蒂失身那晚,班吉发现这种树香味永远地消失了,他大吵大闹;凯蒂婚礼那天,班吉感到将会永远失去姐姐,便在箱子上大吼起来,凯蒂不顾一切地跑到他身边来。
     班吉的大哭与嚎叫,都是因为将要和已经失去凯蒂对他的爱而爆发的,班吉总是停留在充满了凯蒂之爱的过去,一旦回到现实他就悲恸不已。凯蒂是一个善良而富有耐心和爱心的形象,这是我们从班吉的意识中读到的,实际上也是班吉对凯蒂的主观评价,更确切地说,是这个白痴无法言表的潜意识。
     昆丁视野里的凯蒂又是什么样子呢?昆丁因为对妹妹凯蒂怀有不正常的感情,所以他视野里的主要是少女到成年时期的凯蒂。昆丁自杀的一个重要诱因便是凯蒂的失贞和婚礼,凯蒂失贞意味着昆丁的失恋,而凯蒂的婚礼就等于昆丁像班吉一样将永远地失去凯蒂。昆丁自杀前反反复复地回想着与凯蒂失贞、结婚有关的事情,关系凯蒂堕落的一些“前奏”:大姆娣去世那天,凯蒂的短裤上沾上了污迹;凯蒂十来岁的时候,因为被昆丁和邻居女孩亲密的举动所刺激,于是和男孩接吻。昆

丁还想起了凯蒂失贞后向他坦白她对达尔顿·艾密司的爱情,想起了凯蒂结婚前与自己的谈话,她希望昆丁照顾好父亲和班吉,想起了凯蒂婚礼的时候不顾一切地跑到大吼的

《复调小说理论和《喧哗与骚动》(第7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14111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评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