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评论论文 >> 正文

复调小说理论和《喧哗与骚动》


nbsp;  “噢,请别担心,”拉斯科利尼科夫高声叫喊,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请别担心!”
     波尔菲里面对着他站住了,稍等了一会儿,突然也跟着他哈哈大笑起来。拉斯科利尼科夫从沙发上站起来,突然一下子停住了他那完全是疯癫性的狂笑。
     “波尔菲里·彼特罗维奇!”他声音响亮、清清楚楚地说,尽管他的腿在发抖,几乎连站都站不稳,“我终于看清了,您肯定怀疑,是我杀死了这个老太婆和她的妹妹莉扎薇塔。我要向您声明,这一切早就让我感到腻烦了。如果您认为有权对我起诉,那就起诉好了;如果认为有权逮捕我,那就逮捕好了。可是当面嘲笑我,折磨我,我是不答应的。”
    
     在《罪与罚》中,拉斯科尼科夫和波尔菲里的对话是典型的复调小说的局部对话。拉斯科尼科夫知道波尔菲里对他的全部看法:波尔菲里几乎认准了他就是杀人凶手,完全了解拉斯科尼科夫的超人可以为所欲为的信条,甚至知道拉斯科尼科夫与其说是为了金钱杀人,不如说是为了验证自己的信念杀人,也就是向自己证明超人是可以逃脱良心上的折磨的。波尔菲里也知道拉斯科尼科夫对他的全部看法:拉斯科尼科夫起初没把他放在眼里,然后发现了波尔菲里是个强硬的对手,所以企图挑战他,企图在他的罗网下逃出去,并恶狠狠地嘲弄他。这两人在三次非正式审讯气氛下的对话就是典型的局部对话。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带上了对对方的揣测和反应的痕迹,他们表面上的每一句话都被内心的这种对对方的“全知”所决定。
     再让我们看一个整体对话的例子。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宗教大法官的故事,佐西马长老的生平、谈话和训言,伊凡的哲学,德米特里的世界,斯麦尔佳科夫的视野,阿辽沙和孩子们的信仰,它们都处于互不相同又同时共存、谁也不能说服谁的状态。这构成了作者与主人公以及主人公与主人公的整体对话,也就是表现在作品结构上的“大型对话”,在这里作者对任何一种立场都没有做最后的概括和评判,他既不赞同谁也不驳斥谁,每一种主人公的立场和意识都处在与他人意识的紧张对话中,正是在这其中反映出它们本身饱满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色彩。
     3.思想家式的主人公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一些主要主人公都称得上是“思想家”,他们是“宁可不要百万家私也要搞清楚思想的人”。巴赫金认为,主人公的这个特点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变得更有内在的力量,并以此来抗衡作者对他们的盖棺论定。主人公的思想相对于作者而言是不折不扣的“他人思想”。让我们举例说明。
     在《安娜·卡列妮娜》的最后几章

,列文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危机。
    
     这些思想折磨着他,苦恼着他,时而轻微,时而强烈,但从不离开他。他读书,思索,读得越多,想得越多,觉得离追求的目标越远。
     最近,在莫斯科和乡下,他确信从唯物主义者那里找不到解答,就重新阅读柏拉图,斯宾诺沙,康德,谢林,黑格尔和叔本华的著作。这些哲学家都不用唯物主义来解释人生。……
     整个春天他都茫然若失,精神上十分痛苦。
     “要是不知道我这人是什么,我活着为了什么,那就无法活下去。可是我无法知道,因此无法活下去,”列文自言自语。……
     列文思考,他是个什么人,他活着为了什么?他找不到答案,悲观失望。但当他不再向自己提这类问题时,仿佛知道他是个什么人,他活着为了什么,因此就满怀信心地生活着,行动着。
    
     联系整部小说所反映的列文这个形象来分析这段文字,就可看出托尔斯泰描绘主人公思想的特点。作者点明列文是个“不能解决信仰上的危机就不能活下去的人”,但这个“思想家”特征却并不贯彻在列文的整体形象中,这个思想仿佛是作者“塞给”列文的,换句话说,这里的思想发生在列文的独白语境里,和他的生活无关,也和别的主人公的思想无关,它们是彼此孤立、封闭的,它们的敌人不是“他人”思想,而是生活,是生活本身最终战胜了它们。列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生活大于任何抽象的思想,生活之爱战胜信仰缺席带来的恐慌和绝望。如果阅读了《安娜·卡列妮娜》这部作品以外的托尔斯泰的传记、日记、信件、写作笔记等,就可以知道列文的这些思想其实来自托尔斯泰本人在某个时候或某个阶段的某部分思想。所以,与其说列文是“思想家”,倒不如说这个思想家是托翁本人。生活战胜思想和教条,这是作为托尔斯泰的观察和描绘世界的原则,作为他构筑艺术世界的思想原则而成功地展现出来的。
     巴赫金总结过被肯定的,具有充分价值的作者思想在独白作品中肩负的三种功能:“第一,思想是观察和描绘世界的原则,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原则,是使作品的一切因素保持思想观点上的一致性的原则。第二,思想可能是从描写当中引出的或多或少比较明确,或比较自觉的结论。第三,最后,作者的思想可能直接地表现在主要人物的思想体系的立场上。” 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与作者思想不相融合并能够与之分庭抗礼的思想,但是在独白小说中,作者将这些思想客体化,被完全置于作者的思想之下。它们之所以能在独白小说里得到描绘,正是以“完成性”为前提的,而思想本身是与“完成性”相矛盾的。所以独白小说里的他人思想,总是丧失了一定的生动性和丰满性。在这里,真正能够成为思想家的,只有作者一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则突破了这个巢臼。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能把他人的不同的思想作为客观的对象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更主要的是能够使“思想”成为主人公意识的对象,这样不单单保持了他人思想在现实世界中的那种不可完结、永无定论的特征,也保证了“思想”之间未完成和不可完成的对话特征,而这正是整体对话与局部对话成为可能的基础之一。
     第三章 《喧哗与骚动》的整体对位性
     《喧哗与骚动》由四章加附录组成,各章以具体的某天为名,按照顺序分别是: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第一章是班吉在1928年4月7日这天的意识流;第二章是昆丁在1910年6月2日这天的意识流;第三章是杰生在1928年4月6日这天的意识流;第四章是作者以从外部记录的发生在1928年4月8日这天的康普生家的事情,中心人物是迪尔西。最后的附录是关于康普生家各代人的最终命运。
    
     第一节 意识流手法的主要特点
     《喧哗与骚动》的确与传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意识流的出色运用上。
    
     “意识流”是20世纪西方小说创作中新兴的一种创作方法和技巧,它表现人物意识不受理智控制的流动状态,而不需作家从旁评价解说,插手自己的作品。“意识流”是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提出的概念,指人头脑中的意识活动是一种不间断的和不象逻辑现实那样明晰有序的“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及“意识流”。
    
     意识流追求的是把潜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思绪和意识,把纷乱复杂、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直接地、原原本本地展现给读者。其特点

《复调小说理论和《喧哗与骚动》(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cn/fanwen/view/14111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评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